春秋战国时期中外思想对比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士人思想活跃,儒墨法诸家在各国传播。
印度:后期吠陀时代婆罗门教思想正式形成。到列国时代又出现了佛教、耆那教等宗教与婆罗门教竞争。古印度的宗教渗透到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印度宗教思想成为这一时期印度思想特征。
古希腊: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度过黑暗时代,开始光辉的城邦时代。这一时期思想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关注城邦以及政治发展,古希腊的政治理性思想得到发展;同时希腊城邦还出现了重视商业的思想,古希腊商业发达。
商鞅的主张是什么?他属于什么流派?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全名为卫鞅。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商鞅的主张:
1.反对礼制。
商鞅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
2.“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商鞅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曾说:“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3.“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商鞅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
4.严法治国
商鞅强调“以法治国”,要求国家官吏学法、明法,百姓学习法律者“以吏为师”。并将以前的秦法改为律。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具有“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轻罪重罚,强化法律意识,不赦不宥。主张凡是有罪者皆应受罚。鼓励告奸。并制定“什伍连坐”制度。
5.重农抑商
商鞅颁布法令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