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希腊出了那么多的哲学家思想家?
古希腊的就不说了,说说我们自己这一时期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老子、庄子、孟子的哲学思想已过去了二千多年,为什么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这个问题恐怕写本50万字的专著也难以说得淸楚。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都是农耕文明时期的智慧结晶。
那个年代,没有城乡之别,没有工农之分,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看到的是"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的自然风光,宗师们坐在牛车马车上,慢悠悠地行走在茫茫无际的森林里,一座座桥来、一条条水,古寺里的钟声,雨巷里的老屋,村头的风车,农家的磨房,来到村口,"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今天的著名学者坐在波音飞机上,能写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一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做人原则吗?一个名牌大学的教授身在时速3百多公里的高速列车上,车窗外什么也没有看清楚,怎么去"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呢?
在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人性迫切需要哲学思想的智慧之光的引领,才能走出愚昧无知,迫切需要文学艺术的美感来滋润心灵,让艰辛耕耘的生活增添丰富的乐趣。
今天极端自私自利的人,更应该用心去读读孟子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我们只有沿着古今中外的大哲学家和思想家的道路继续前进,才能创造出更灿烂的人类文明。中华民族才会变得更强大。
可能是处星文明的遗传吧!
叔本华的悲剧哲学
悲剧意识、悲观的人生态度在西方是有着很深的渊源的,只是到了叔本华这里有了一次集中的整理和汇集罢了,西方的悲剧来源于人类一种永久的生命焦虑和无可奈何的宿命感,古希腊悲剧中有很大一部分被研究者称之为“命运悲剧”的样态。这些“命运悲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认识自然属性、认识自我命运的主动性,以及由这种主动认识而带来的重重疑惑,从而使悲剧在陷于一种无可奈何的宿命感的时候,总包含了一种积极的因素在里面。特别在希腊文化中,悲剧精神是一种打不垮的“硬汉子精神”,是一种面对痛苦甚至死亡仍然能大笑的英雄主义精神,是在对人生悲剧深刻体认基础上对人生悲剧的超越。而西方的悲剧到了现代,更是从西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中表现出某种现代人生活与意识。它从一开始就在反思现代的工业提供了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渗透着积极的因素,向前的力量,改进的倾向。这也便形成了西方现代人悲剧性的一个特点。
到了叔本华,他把悲剧从重大的社会矛盾推向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叔本华认为,人生而有欲,有欲而不能满足就会痛苦。欲望得到了满足,变成无聊,又是一种痛苦,人生就是悲剧。他认为“一切意愿都产生自需要,因而是产生自缺乏,因而是产生自痛苦。……欲念的目标一旦达到,就绝不可能永远给人满足,而只是给人片刻的满足;就象扔给乞丐的面包,只维持他今天不死,使他的痛苦可以延续到明天。因此,只要我们的意识里充满了我们自己的意志,……我们就绝不可能有持久的幸福和安宁。”于是世界就成了地狱,快乐不再是一种实在的善,而只是永恒的痛苦当中短暂的间歇,而且相形之下,使痛苦更令人难以忍受。有没有什么出路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既然痛苦来源于意志,所以解决的出路就在于否定意志。问题是叔本华所说的“意志”是什么呢?在叔本华看来,意志就是世界本质。他说:“自在之物是什么?就是——意志。”“一切客体,都是现象,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1)在叔本华看来,人最根本的东西就是情感欲望,正是情欲推动着、决定着人的行为,这就是意志的根本。但意志又不仅仅是情感和欲望,意志是先天的,是人生来就有的特性,是决定人的本质的因素。不但主体的本质就是意志,而且人类本身就是意志的产物。人的理性、思想等等也同样是意志的表现,意志的客观化验。他说:“知识整个地说是属於意志在其高级阶段上的客观化,而感觉、神经和大脑如同有机体的其它部分一样,是意志在它的客观化的这个阶段上的表现。”(2)叔本华认为,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是一种无意识的意志,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求生存,故可称为“生存意志”。他说,生物所最珍惜的就是其生存,只要能求得生存,其它一切都可以忍受,反之,其它一切就会失去意义。不仅生物如此,其它事物也不例外。在叔本华看来,整个世界中意志是无所不在的,不仅人类有意志,动物有意志,植物也有意志,甚至无机物(无生命之物)也有意志。人的意志的任何一个活动都体现为他的身体的活动,而身体的活动就是客观化了的意志活动,如食欲、性欲等等;动物的繁衍,植物的生长,结晶体的形成,磁针的指向北极等等,这一切也全是意志的客观化。意志无处不在,意志是自在之物,是世界的本质,并决定着万物的发展。由此,我们知道,叔本华悲剧理论的一个理由是本体论的。他认为意志是盲目的,并且以自我为中心。虽然它是充斥整个宇宙的生命力量,但由于它的内在本性的必然性,它总附着于个人,而且遵循着个性化原则即充足理由原则。
因此,叔本华的哲学观念里是有相当多的对于悲剧的探讨和分析,我们也许在不自觉中模糊地接受了一些,但明显的,我们存在着对于叔本华悲剧哲学误读的倾向甚至错误。我们总是习惯于将哲学的理论研究当作了一种方法论研究,将一种理论当成一种行动指南。确实,由“意志”出发,叔本华是走上了反理性主义的道路,他推崇直观,贬抑理性,提出了不同於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新颖观点,但这点就一定促使叔本华的悲剧哲学滑向悲观主义吗。我想肯定不是。因为意志虽有时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重,欲求也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但生命意志同样如此,人生欲念永远无法满足,就永远存在痛苦吗,一般的研究者只是抓住了他的一种表面的一种表述,而不分空间和时间的不同和转移,便得出一种定棺盖论式的结论,很是不妥。虽然叔本华的悲剧学说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为了实现纯粹的表象而消灭意志。但他又肯定这种始终得不到满足的“欲望”的合理性和积极性。他曾在《论人世的痛苦》一文中谈到“确实,工作、烦恼构成了众多人等的毕生经历,尽人皆同,这是一个必然的事实。假如让其欲望旋即得到满足,人将何以打发其一生呢?他们虽然生于世又能有何作为呢?倘若这个世界成为繁华安逸的天国,乳蜜甘芳的乐土,窈窕淑女,悉配贤才,无怨无仇,那么,人们必定会无聊以极,亦或会因烦闷而死,再不,就会有战斗、屠杀、谋害等等随之而来。如此一来,人类所遭受的苦难,较之现在所受之大自然的会更加深重。”我想这里面应该是肯定人的积极能动作用的,否则人的意志就会一无所能,不能实现人类自身的自我否定。这样看来,叔本华的这些论述有相当多的积极因素在其中的。
其实,叔本华也是一直在他的理论之间游移的,甚至是矛盾的。首先,叔本华认为表象是意志的客观化这一理论,意味着意志和表象是不可分割的。表象不能寓意志而存在,正如现象不能离实体而存在一样。叔本华要人们为了观照表象而否定意志。这岂不等于说镜中的影象在镜子打破之后,或在形成影象的原物消失之后,还能够继续存在吗? 从理论观点看来,否定意志这个概念在逻辑上是矛盾的,在心理学上也是错误的:逻辑上矛盾是因为它既把意志视为终极的实体,又认为表象能脱离实体而存在,它既否定了生命,又想使生命能给人快乐;心理学上错误是因为它意味着意志可以不由意志的干预而被否定,它认为主要由意志和情感活动构成的生命,可以离开意志而继续存在。叔本华自己也承认,在古代悲剧中很少有弃绝尘世的精神。叔本华自己好象也意识到了这些难点,所以他说悲剧的结论是:人生是毫无价值的,是应当抛弃的,但是,抛弃了人生还有人的存在吗?所以这本身就是不存在的一种理论预设,所以他的理论,对于那些并没有满脑子浸透了叔本华自己那种悲观主义思想的观众说来,这种悲剧的结论是不能推导出来的,根本得不到的。其次,叔本华提出,在实际上活着的时候否定求生的意志,这不是矛盾甚至不可能的吗?叔本华这种表述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应该进一步去研究。 第三,“生存本身就是罪过”的理论,引导导致我们在寻找悲剧原因的时候走向了歧路,而且他把解决这一悲剧的的途径——涅和艺术的作用,几乎夸大到了一种谬误的程度,他让我们感到我们只能服从外部世界,而忘记了自己的真正本质,失去真正的自由,不能发挥人的创造性和能动作用,这与叔本华的用自己意志去否定自己的意志肯定是矛盾的。
因此我们不能莫名其妙地就把叔本华的背上帖满悲观的标签,而忽略了他理论的另外一些东西,并把所有悲观的原因都往他的身上推,其实叔本华不过是把人生的一种状态进行和分析和说明罢了,它本身就具有,而不是叔本华的独创,它不会因叔本华的存在,叔本华理论的存在,更不会因叔本华理论的绝迹而绝迹,也就是说,人生的悲剧都不会因为叔本华的存在与否而存在,在他之前有,在他之后也有,它是人生的一种常态,叔本华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了它的面目,这本身就是一件乐观的事情,积极的事情,而不是其他。
不管我们是否像叔本华所指出的那样:“一切欲求皆出于需要,所以也就是出于缺乏,所以也就是出于痛苦。这一欲求一经满足也就完了;可是一面有一个愿望得到满足,另一面至少就有十个不得满足,所以就因此悲观。”如果出现了悲观的观念、悲观的结果,那也只能去怪我们的欲望,而更是与叔本华的理论无关。而且叔本华所认为的那两种解救自己的方法,即禁欲和研究哲学,也并非放弃生命与排除自我人格。“情欲的狂澜,愿望和恐惧的迫促,由欲求而产生的一切痛苦,都立即在一种奇妙的方式之下平息下去了。”(3)这不单单是理论的作用,“没有平息”也不能单单去怪罪一种纸上的理论。记得卡夫卡说:“受苦是这个世界上的积极因素,是的,它是这个世界和积极因素之间的唯一联系。”于是我想,叔本华所人的“痛苦才是积极的因素”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他悲剧理论的本意也并非是为了更多的人更深的去理解社会人生,而不是去较人自杀,而且他之所以在印度的宗教和艺术中寻找解脱人生悲剧的路途,也有一种积极的因素,至少是一种积极的逃脱。所以我个人觉得,这把叔本华当成一个悲观主义者的说法,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其实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从一开始,就有着与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唱反调,反叛西方文化理性传统的强烈意识,强调生命的一种直觉,这就是对生命的尊重。而且西方悲剧精神,重在表现一种由恐惧而来的崇高感,西方悲剧由悲而崇高,故悲得惨烈。其中,肉体虽然被摧残或毁灭了,精神却在不断进步、不断超越、不断飞跃,从中体现出包含在独特个性之中的不朽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东西,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这在叔本华也不能例外,至少不能不受其影响。我们也不能断章取义来妄加揣测或以讹传讹地去评说叔本华的理论必然地将人引向悲观,而把消极悲观教人厌世的东西都推到叔本华一个人的身上,从而忽略了自己的责任,甚至故意用叔本华的理论来为一种行为开脱,这是不公平的。叔本华在《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反复强调:“自杀是一种徒劳无益的愚蠢行为。自杀是一种可耻得行为。”我在阅读叔本华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能感受到“一种对生命的爱”、“一种对人生无限的执著与眷恋”。叔本华探讨一种悲剧意识,完全是为了强调一种顽强的“求生意志”。因此叔本华给人的是力量而不是萎靡,叔本华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是乐观的而非悲观的。我以为人世间一切的学问的终极目的归根结底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人们生活的更好,叔本华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