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没有继续涌现出如李贽、黄宗羲、顾炎武那样的思想家呢?
明末清初时期,社会处于激烈变革之际。明朝内部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关外女真势力崛起,与明军对峙于辽东,形成步步紧逼之态,毫不掩饰侵蚀中原的企图。面对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明末思想家应运而生,开始更多的思考现实问题与政治之改良。其中,以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为代表,被称为“明末三大思想家”。他们以反抗清朝统治为己任,多次参加反清活动,并提出了各种改良社会的主张。如肯定“人欲”的现实面需求,提倡“工商皆本”的主张,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客观上来说,这些思想与主张反应了时代的需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清朝大兴文字狱,强力镇压异己和清除反对者。清朝当权者对知识分子的监控不断强化,社会环境空前紧缩,以致思想禁锢、言路堵塞令人发指,严重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反观明朝,“阳明心学”发展壮大,离经叛道李贽横空出世,无不体现了文化的繁荣局面。到了晚明时期,民间书院的兴盛冲击了官学的地位,使得知识分子影响力与日俱增。他们经常利用在书院讲学之际,借机批评时政,“东林书院”由此发展壮大,成为了与当权派对抗的中心。当时学者也会借用举行“讲会”的机会,倡导新的思想价值与人生观。另外,西学东渐传播加快,带来了科学精神和实学风尚,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
清朝经过数代统治者的努力,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至了封建社会的顶峰,社会政治环境恐怖无比,知识分子委曲求全才能保全自身,产生具有变革思想家的社会空间依然被压缩殆尽。1644年,清朝入关采取拉拢打压两手抓政策,迅速统一了全国。在经过康熙扶持南书房、雍正设立军机处,使得国家权力中心不断转移。在这一过程中,皇权亦不断得到强化,最终集于皇帝一人。大权在握的皇帝,为了实现永久统治,采取了空前高压的统治手段,竭力清除一些不稳定的社会因素。诸如大力宣扬“忠君爱国”思想,打压反对进步思潮。在皇权专制之下,人人可危,朝不保夕,思想的进步就无从谈起了。加上皇帝握有科举制这件“大杀器”,更使得知识分子为了获取上升的通道,不得不违背自己的良心,与皇帝当权者同流合污,丧失了学术思想的追求。最终,知识分子的就范,葬送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综上,历史背景的不同,社会环境的日趋严峻,酿成了清朝知识分子相较于明末思想家而言,层次略逊了不止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