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音乐家有哪些?

bdqnwqk11个月前学者16

  (1)巴赫(1685~1750):德国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同时又是管风琴演奏家。他出生于音乐世家。他既笃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众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响构思的核心,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显地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
  其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在巴赫的作品中虽然声乐占有很大比例,但是巴赫实际上却是一位器乐作曲家,他留传下来的最大的音乐遗产也正是器乐作品。在巴赫的器乐创作中,最得心应手的领域是管风琴,但管风琴却是一种逐渐被淘汰的乐器,因此,他的一些管风琴作品只是经过后人改编为管乐队曲后才得以流传。
  此外,他的钢琴组曲、前奏曲与赋格曲、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奏鸣曲和古组曲、大提琴独奏组曲、小提琴协奏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和乐队组曲,在他的器乐创作中都各有其重要地位。巴赫虽然没有创造新的曲体,但是他把当时还不完备和没有定型的一些曲体,例如托卡塔、赋格曲、圣咏与幻想曲、圣咏与前奏曲等,加以改造使之臻于完美,从而形成了结构壮丽的形式。
  主要作品有:200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弥撒曲》等,其中代表性的作品为大型声乐套曲《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宗教改革运动康塔塔》、《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器乐作品《勃兰登堡协奏曲》6首、《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2集、《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意大利协奏曲》、《赋格的艺术》1集、《音乐的奉献》l集、《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与奏鸣曲》6首等。
  巴赫的作品对近代西洋音乐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人往往把巴赫看作音乐的创始者,所以他有“音乐之父”和“不可超越的大师”的荣称。

(2)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音乐世家,是最富于独创精神的作曲家之一。第一个影响贝多芬的是波恩管弦乐队副指挥、歌曲作家兼喜歌剧作家尼菲先生。
  他教贝多芬学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并把童年贝多芬的钢琴作品介绍给社会,这些无疑地促进了贝多芬的成长。1792年,贝多芬经过再度学习,特别是在钢琴方面,决定完全致力于作曲。1819年,他完全失聪。在一生的最后阶段,他创作了一些最伟大、最富于思想性的作品:最后五首弦乐四重奏,最后五首钢琴奏鸣曲、第九交响曲和《庄严弥撒曲》。
  在这些作品中他超脱个人生活的痛苦而进入艺术的未来境界。虽然它们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在当时这些作品却并不被人理解。贝多芬的许多作品,特别是中期作品如《热情奏鸣曲》反映出他激烈狂暴的性格,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现状的不满足。他反对保守,但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深刻的诚挚和乡土味的纯朴。
  思想的奔放不羁,使他不能容忍技巧上的限制,在作品中他可以对人声和乐器毫不怜惜,如弦乐四重奏《天赋格曲》、第九交响曲的终乐章和《庄严弥撒曲》。从另一方面来说,他的某些慢乐章有德国人称之为真挚亲切的静谧之感,揭示出作曲家的另外一面。这类音乐的最佳范例也许是《第九交响曲》和《A小调弦乐四重奏》。
  贝多芬一生的主要作品有《G大调第一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歌剧费岱里欧》、《B大调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田园交响曲》、《A大调第七交响曲》和《F大调第八交响曲》、《钟动钢琴奏鸣曲》、《D大调庄严弥撒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以及最后几部四重奏等。
  

(3)莫扎特(1756~1791):出生于萨尔兹堡的一个音乐世家。父亲雷欧波尔是一个出名的音乐教师及提琴家,他在教儿子音乐的过程中发现了儿子的天赋,并用一生的精力对他加以培养。1762年,莫扎特以神童的姿态游历于慕尼黑和维也纳。1781年,他的《伊多梅钮》在慕尼黑上演,1782年,在维也纳上演了他的《后宫诱逃》,这部作品在德国歌剧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
  1786年上演《费加罗婚礼》,1787年在布拉格上演《唐?璜》,1788年发表其三篇伟大的交响曲:B大调、G格调和C大调。1790年作《女人心》,1791年作《谛图斯》、《魔笛》、《安魂曲》。

(4)肖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自幼深受波兰民间音乐的熏陶,6岁开始学习钢琴,19岁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肖邦是浪漫乐派的著名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贝多芬、巴赫等作曲家的影响,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感情朴实,手法简练,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爱国诗歌,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
  其练习曲作品训练目的明确,艺术形象鲜明;其圆舞曲作品,赋予温柔抒情的情感;其前奏曲作品,可将风格迥异的歌曲,自由结合为组曲;其谐谑曲成为独立的作品,感情激动,富于戏剧性;其马祖卡舞曲作品,曲调单纯,和声简朴,明朗欢快;其夜曲作品,充满幻想,情调深沉。
  作为著名钢琴演奏家,他的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细腻、音响华丽、富于激情、出神入化。肖邦的作品几乎全是钢琴曲。但创作范围的局限丝毫不影响肖邦作为作曲家的伟大。他在钢琴音乐的领域内,不仅写下了大量杰出的作品,并且对钢琴音乐、乃至整个音乐创作的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的作品继承、发扬了欧洲18世纪和19世纪初古典音乐的传统,极大地丰富了欧洲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天地,并对19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继续发展、各民族乐派的兴起,以及此后整个近现代音乐的发展,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他的主要作品有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三重奏、钢琴奏鸣曲3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练习曲27首,波罗乃兹舞曲16首,圆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兴曲4首,埃科塞兹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还有波莱罗舞曲、船歌、摇篮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等,共21卷。
  

(5)李斯特(1811~1886):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是匈牙利人,母亲是奥地利人,虽然他讲德语,不懂匈牙利语,但却偏爱以匈牙利风情作曲,如著名的《匈牙利狂想曲》。李斯特的音乐才华在很小的时候便显露了,他6岁开始弹钢琴。1833年李斯特在维也纳举行第一次独奏会,演出非常成功。
  李斯特的创作动力相当充沛,他有许多作品,特别重要的是管弦乐与钢琴曲,管弦乐部分以交响诗最具特色,也使用和舒曼不同的方法把文学和音乐融合。钢琴曲部分与肖邦分享一个世界,将钢琴的性能做进一步的开发。李斯特的作品包括了表面非常华丽绚烂却没有什么深度的乐曲,以及有深度但表面朴实无华的乐曲。
  

(6)柴科夫斯基(1840~1893):俄国作曲家。自幼喜爱音乐,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8年后多次赴瑞士、意大利、法国旅行和创作,其主要作品均产生于此。1892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并获英国剑桥大学名誉博士。
  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以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生与死的斗争为内容,体裁广泛。他创作的歌剧,有温和的抒情性和强烈的戏剧性,声乐与乐队紧密结合,揭示人物的内心。芭蕾舞剧的音乐偏重管弦乐的色彩。交响曲的构思深刻、感情夸张。他的创作是西欧作曲手法与俄国民间传统音乐的有机结合。
  他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7首,组曲4首,交响诗、交响幻想曲、序曲、随想曲、进行曲、钢琴协奏曲3首,小提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3首,弦乐六重奏、钢琴三重奏、钢琴曲、奏鸣曲、小曲12首,芭蕾舞剧3部,歌剧8部以及歌曲等。

(7)克罗德?德彪西(1862~1918):法国作曲家、钢琴家。
  1873年入巴黎音乐学院,进行先后12年的专业学习。他的文化修养和艺术趣味,在这些年间有着决定性的发展,在这期间写出的一些浪漫曲,如《曼陀林》、《木偶》等,反映出他对独特的音乐语言的探索,已经颇有一番新意而有别于同时期的后期浪漫主义。他以马拉美为首的诗人的诗歌为歌词写作了以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为代表的声乐曲。
  还根据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创作了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他摆脱瓦格纳歌剧的影响,创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表现手法。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面》、《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则为印象主义的精品。
  管弦乐曲《夜曲》、《大海》、《伊贝利亚》中都有不少生动的篇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在30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尽管德彪西对当时人们称他为“印象主义者”一事极为反感,但他确实是印象主义乐派的创始者,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8)德沃夏克(1841~1904):捷克作曲家。自幼接触民间音乐,会演奏小提琴、管风琴和中提琴。30岁从事创作,并教授管风琴。与柴科夫斯谊深厚,并受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影响。1901年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德沃夏克的交响曲深受古典乐派的影响,作品结构坚实、牢固。
  由于他具有天生的旋律才能和丰富、敏锐的旋律感,因而他的作品充分发挥了旋律的魅力,这就是其交响曲的特殊之处。作品朴实自然、手法简练、结构紧凑、曲调清新。德沃夏克的主要创作,除19世纪70年代末写的第一套《斯拉夫舞曲》、3首《斯拉夫狂想曲》和《圣母哀悼曲》外,大多在19世纪80年代问世,其中包括《第六交响曲》到《第八交响曲》、《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歌剧《德米特里》和《雅各宾党人》、《胡斯序曲》和第二套《斯拉夫舞曲》等。
  19世纪80年代也是德沃夏克在国内外获得巨大声誉的年代,他5次赴英演奏旅行。为了表达对德沃夏克的最高敬意,英国剑桥大学在1891年授予他音乐博士的荣誉学位。

(9)乔治?格什温(1898?1937):美国作曲家、钢琴家,出身贫寒,童年没有受过正规音乐教育。
  格什温把美国通俗音乐与严肃音乐有机地结合,创立了美国所特有的交响爵士乐,成为美国民族音乐的奠基人。他的音乐精致典雅,曲调热情而富有魅力,旋律精深,乐思清新。歌剧《波吉与贝丝》是一部全部由黑人演出的《卡门》式的作品,反映了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鲶鱼巷的贫民生活,剧中音乐以爵士乐为主,还引进了黑人的灵歌,旋律悦耳动听,颇显才气,与其弟艾拉提供的优美诗句,相得益彰,辉映成趣,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著名作品还有由他配写插曲的戏剧《太太,清洁自身好》、《0K!》、《有趣的脸》、《疯姑娘》、《敲起乐队》、《我歌唱你》、《一个美国人在巴黎》、《蓝色狂想曲》。格什温和科尔?波特、杰罗姆?克恩、欧文?伯林以及理查德?罗杰斯一起标志着美国流行歌曲的高峰。
  

(10)冼星海(1905~1945):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大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
  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5~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莫提起》、《黄河之恋》、《热血》、《夜半歌声》、《顶硬上》、《拉犁歌》、《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任延安鲁艺音乐系主任。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此间写有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尔一比戴》等,现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300件。
  此外还写了《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乐论文。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