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百家中哪个思想家的观点
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
意思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出自战国末期的荀子的《荀子天论》。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学宫祭酒”。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在天人关系上,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荀子主张“人性本恶”(性恶论),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扩展资料:
荀子的儒家思想:
荀在《荀子》一书中,反映了荀况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主要是《天论》、《非相》等篇。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
他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荀况大胆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
荀子认为每个人都在自私地追求着自己的目标,而不考虑这种行为会对他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同时不愿意为更大的社会做出贡献。他认为强有力的社会约束才是恢复社会秩序的最好的方法。所以,孟子强调的是孔子的“仁”,而荀子强调的是“礼”。
荀子还倡导建立明确的、公众化的行为标准,以此来限制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同时惩罚那些不肯为社会尽义务的人。
荀子曾经把人比作弯曲的木材,正如可以通过用气蒸、热敷、敲打和扭拉等方法把弯曲的木材弄直一样,那些自私的和不驯服的人也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和有贡献的人,严厉的社会约束就如同是使弯曲的木头变直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出自《荀子・天论》,原文: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