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一派是谁开创的?

bdqnwqk10个月前学者5

陆九渊是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开创者。他对明代王阳明的心学有直接的影响,王阳明发展了其学说,陆、王两人成为我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过深远影响。

陆九渊号象山先生,字子静,出身于江西抚州金溪青田一个九世同居、阖门百口的封建大家庭。陆九渊自幼好学,自小不爱嬉戏,稳重如成人。他的好学不在于博览群书,而表现在善于思考上。他求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读书有觉”。三四岁时,他曾向父亲发问:“天地为什么没有边际呢?”

陆九渊13岁时,曾经对自己少儿时思考的问题忽有所悟。有一天,他读古书到“宇宙”两字,书中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于是他忽然省悟,原来“无穷”便是如此啊,人与天地万物都在无穷之中。

陆九渊读书很刻苦,在“实勤考索”的基础上,主张读书要有疑,认为有疑方有觉,有疑方有进。当他的五哥陆九龄读《论语》时,就问陆九渊对其中《有子》一章有什么看法。陆九渊认为这一章是有子的话,不是孔子的言论。陆九龄说有子是孔子的主要门人,不可轻议。陆九渊却不以为然,对这位贤人进行批评,说:“夫子之言简易,有子之言支离。”

37岁时,陆九渊应理学家吕祖谦之邀,与五哥陆九龄在信州鹅湖寺会见朱熹,辩论理学问题。后来他被差管台州崇道观,因这只是个管理道观的闲职,他便归江西故里讲学去了,昀后他汇集了四方学者。

宋光宗即位时,陆九渊又被任荆门军,此间他治绩显著,“厚风俗”,“申严保伍之法,盗贼或发,擒之不逸一人”。因荆门处江、汉之间,为四战之地,陆九渊遂筑城壁以御边防。

学术方面,多年的探索及教学积累的经验,使陆九渊形成了自己的“心学”思想,并积极与当时很多著名的思想家进行讨论。

1180年,陆九渊43岁,应朱熹之邀,去南康白鹿书院讲学,这次演讲,陆九渊演讲的主题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出自《论语》,有很多人讨论过,是个老生常谈的题目,但陆九渊却讲得新意迭陈。他提出“君子”、“小人”的差别不在于外在的行为,而在于他们的“志”,志向指向哪里,行为就会有怎样的表现。

1187年,陆九渊在贵溪应天山讲学。他嫌应天山与佛教徒有瓜葛,根据山形,改名为“象山”。他自称为“象山居士”,又称“象山翁”。这在陆九渊心学的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

陆九渊的讲学吸引了很多人来听讲,“居山五年,来见者案籍数千人”。通过讲学,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为数众多的信仰者,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派。

陆九渊经常与朱熹书信往来,讨论“无极”、“太极”一类的理学问题。二人各抒己见,相互诘问,讨论异常激烈。陆九渊和朱熹一样,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是“理”,但是他反对“无极而太极”的提法,认为这不是周敦颐的原意。

陆九渊的“理”所包含的内涵,即所谓“正理”、“实理”、“公理”、“常理”,则是先天固有的仁、义、礼、智等封建伦理纲常和万物的规律。

陆九渊强调本体与主体的合而为一,本体服从主体,把本体,即“理”,安置在主体,即“心”之中,从而提出与朱熹“性即理”相对的“心即理”的哲学命题。

在陆九渊看来,“心”即是宇宙的昀高的本体,“心”与“理”是一个,是不容分开的。世间万事万物都生于心中,充满心中而往外发散,便充塞于宇宙之中。而充塞于宇宙之间的,没有不是“理”的。因此他说,“宇宙就是我心,我心就是宇宙”,理没有不包含于心中的。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在他看来,是直接继承孟子的思想,他不承认程颐、朱熹是孟子的直接继承者,只有他的心学才是真正继承了孟子思想的正统。

为了强调“心”的作用,陆九渊多次声明“先立乎其大者”。所谓“大者”乃是指“心”,即首先要“立心”,只要把心立起来了,就能从总体上来认识事物,从总体上来认识,则各个局部就自然明了。

同时,陆九渊也主张“学”,主张读书。他认为学问的目的是在“为人”、“做人”,即要“明理”、“立心”。

在鹅湖之会上,陆九渊和朱熹就方法论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朱熹主张“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陆九渊则主张“发明人之本心,而后复使之博览”。

陆九渊认为朱熹的方法论是“支离”、“烦琐”,而自己的才是“简易功夫”。为此,他提出:

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既不知尊德性,焉有所谓道问学。

实际上,朱、陆之争还表现在心性说的问题上,朱熹对心性才情有严格的区分,陆九渊却认为“情性心才”都是一样的。陆九渊从24岁至54岁的近30年中,主要活动是建立心学体系、传播心学理论,从而形成有自身特点的学派。

标签: 一派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