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的造园艺术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典雅且精致
中国古代造园活动最早始见于3000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囿、圃、苑、园这样一些延用至今的园林用词,但是,稍微分析一下,便能看出,这些字的甲骨文含义,与现代又有所区别。
商朝末年,帝王和奴隶主开始圈地蓄养禽兽,种植刍秣,纯粹成为供他们狩猎游乐享用的地方,这样的场所称作“囿”。《诗经》曰:“囿,所以域养禽兽也。”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多有“田猎”的记载,可以看出,殷代的帝王、贵族都喜欢狩猎。在田野中打猎,千军万马难免践踏庄稼因而引起民愤,于是帝王和贵族开始圈地建囿。一般都是利用自然的山峦谷地围筑而成,范围很大。天子的囿方圆百里,诸侯的囿方圆40里。
公元前11世纪,周灭殷,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奴隶制王国。与此同时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营建城邑和皇家囿苑活动。周文王在今西安以西曾修建过规模甚大的“灵囿”,方圆70里。《诗经》有具体的描写:“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鱼跃。”可见囿中的?鹿、白鸟、跃鱼等动物已成为观赏的对象。文王以后,囿的大小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政治地位的象征。学术界认为,囿是中国园林最初的形式,到了秦汉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囿的生产功能逐步消退,观赏游乐功能成为主要目的。
秦汉时期,专为帝王游乐的场所又有了“苑”的名称。古代的苑、囿二字本意是相通的,均指蓄养禽兽、供打猎的场所而言。从秦开始,直到最后一个王朝——清代,仍将皇家园林称作“国朝苑囿”。历史上,一般都将苑囿归入皇家园林,而把“园”归入文人士大夫和官僚富商的私家园林。童寯在《江南园林志》中写道:园(园)之布局,虽变幻无尽,而其最简单需要,实全含于“园”字之内。今将“园”字图解之:“口”者围墙也。“土”者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囗”字居中为池。“ 衣”在前似石似树。古老的汉字多么奇妙!构筑园林的几大要素山、水、建筑、花木,都蕴涵在一个字中。这个“园”字,我们可以从众多的私家园林中找到诠释。
私家园林最早出现在汉代。《西京杂记》记载西汉文帝第四子、梁孝王刘武喜好园林之乐,在自己的封地内广筑园苑,其中“兔园”,园中山水相绕,宫观相连,奇果异树,瑰禽怪兽毕备。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庄哲学得到发展,隐逸文化盛行,士大夫钟情山水,竞相营建园林以自乐,私家园林一时勃兴。北魏首都洛阳出现了大量的私家园林,成为我国第一次私家造园的高潮。当时的园林虽已基本具备山水、楼榭、花木等造园要素,但园林不仅是游赏的场所,甚至作为斗富的手段,造园艺术尚处粗放阶段。西晋石崇的金谷园,是历史上著名的私家园林。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国力鼎盛的时代,园林的发展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与当时的文化艺术并驾齐驱,园林创造追求诗情画意和清幽、平淡、质朴、自然的园林景观,著名诗人、画家王维与辋川别业是那个时代的典型,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宋代徽宗在汴京兴建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工假山——艮岳。由于宋代重文轻武,官员多半文人,私家造园进一步文人化,促进了“文人园林”的兴起,特别是江南园林的发展,已基本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明清两代,园林的发展由宋代的盛年期升华为富于创造的成熟期,特别是江南园林艺术达到了典雅精致、趋于完美的境界,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典范意义的园林,皇家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私家园林如拙政园、留园、何园、个园、瞻园、寄畅园、豫园等等,至今,在全国范围内保存完好或尚好的仍有百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