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气候怎样影响了人类

bdqnwqk12个月前问题15

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
气候资源是自然资源中影响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提供的光、热、水、空气等能量和物质,对农业生产类型、种植制度、布局结构、生产潜力、发展远景,以及农、林、牧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分布都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都知道,光照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有些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生长得好,这叫喜光植物,如油松、马尾松、侧柏等.有些植物只需要少量的阳光就能生长得好,这叫喜阴植物,如冷杉、金鸡纳等.就连动物也因对光照需要量的不同,有了日行动物和夜行动物之分别.热量是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从赤道到两极,热量分布的有规律变化,为地面上各种植物带的有规律变化奠定了基础;同理,高山地区植物的垂直带分布现象,也是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分布不均匀的反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与热量的关系更为密切,光合作用最适宜的温度是20~C一30~C,其下线温度为O~C一5、,这对规划作物布局、安排农事活动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个地区热量的累积值不仅决定该地区作物的熟制,还决走着农作物的分布和产量.例如,黑龙江是我国最北的省份,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但夏季热量资源不是,使我国这个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的粮食产量很不稳定.从1980年开始,该省气象局进行了全省的农业气候区划,从北到南分出五个由少到多的热量带,又对当地玉米、小麦、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42个品种进行了需热量鉴定,指导农民按当地热量带种植相应作物和相应品种,使气候资源物尽用,发挥出了粮食种植大省的优势.农业生产受降水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就是现代社会,人与自然斗争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以露天作业为主的农业仍然要“靠天吃饭”,这个“天”既是阳光,也是雨露.我们都知道,植物体内含水是很多的,一般在80%左右,蔬菜和块茎作物更高达90%一95%,因而,大气降水的多少和时间分配,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关系极大:春雨充足,保证冬小麦需水关键期的用水,能获得丰收;伏雨充足,为适时播种和冬前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总之,水分是农业生产必须条件之一.
俗话说“风调雨顺”.我国所处的海陆位置,导致了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降水主要靠夏季风输送,因而季风的强弱进退,必然会对全年的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1959年的夏季,来自太平洋的暖湿季风势力强盛,它的前锋雨带反常地迅速北上,导致长江流域大旱.而1998年与之相反,使长江流域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大水.可见,季风“调”,则雨水“顺”,风调雨顺的说法是合乎科学道理的.气候资源对工业生产有哪些作用?在庞大的工业系统中,几乎所有的行业都会受到气候的影响.建筑业有和农业相似的地方,即都露天生产,受气候的作用自不待言,太阳辐射的强弱、气温高低的变化、风向及风力的大小、降水的多寡等等,对城镇和建筑业在生产之初的规划设计就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建筑物的朝向、室内日照状况、地基的深浅、建筑材料的选择等都必须以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为前提,在施工过程中,低温、冰冻、雨雪、大风等也会影响到建筑物的质量.海盐生产,是工业中的农业,基本上“靠天吃饭”,气温高低、辐射强弱、风力大小、雨量及雨日多少,一句话,气候的各个方面都对之产生影响.石油的勘探、开采、运输与储存,地下煤炭的采掘等,气候条件不仅影响生产效率,而且关系生产安全.那些生产过程主要在厂房内进行的工业部门,如纺织业、印刷业、电子业等,也或多或少地受到气候的影响,都对温度、湿度有一定的要求,有些精密实验室和工厂要求严格的温度和湿度条件,甚至要恒温恒湿,有的对空气的含尘量也有严格要求.气候还给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巨大而廉价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等.太阳能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直接利用方便清洁,太阳温室、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水器等等已广泛使用,大规模的太阳能发电也不再是梦想;目前广泛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也都是太阳能转化来的;地球上发展成目前规模庞大的生物界,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生物能量,也与太阳能的转化直接相关;风能、水能也是太阳能的表现形式,像古老的风车、水车是人类自古利用能源的标志,现代化的大型水电站和风力发电场,使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深度和效率有了极大提高.此外在水利建筑选址、建设过程中,也要考虑降水量、暴雨强度等气候要素.气候对交通有哪些影响?人们以车、马、轿、船代步的时代,交通受气候影响自不待说.“南船北马”的交通方式差异,是气候影响的最突出结果.现代社会,汽车、火车、轮船和飞机等交通工具快捷而方便,但它们对气候条件的依赖反而更明显了.大雾、大风、暴雨、低温、积雪和积冰,每年都造成数以万计的交通事故,车祸、海难不决于耳,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如何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交通安全,一直是交通部门关心的大事.人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部,大气中的四季嬗变、风霜雨雪都对人体产生各种影响,以至引起疾病.其中有些是气候条件直接或间接致病的,例如中暑、冻伤、感冒以及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病、心脑血管病等.此外,高山反应、空调病、风扇病等也与气候有关.为了满足广大居民防病治病、健康长寿、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现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气象部门开展了人体舒适度、中暑指数、心脑血管病、胃肠道传染病,以及紫外线强度、花粉浓度等医学气象预报.当然恰当利用气候条件也能防病治病,如利用气候条件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登山、冬泳、滑冰、滑雪等,以增强体质.气候疗养,如沙疗、日光浴、空气浴、冷水浴等防病治病的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天气预报中诸如穿衣指数、登山指数等内容,对人们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防病健身起到了指导作用.人类也是喜光动物,我们经常晒太阳和我们的居室内有较好的日照,不仅可以杀灭病菌,减少疾病,还可以帮助对钙等微量元素的吸收,提高体质.’所以,在进行城镇规划和建筑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如何充分利用光照资源的问题.人们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开展体育运动,举办大型体育运动会更要考虑气候条件,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体育气象专家研究总结了各种气候要素对20种体育运动比赛的影响,以风、气温、降水、雾和气压等对运动员的体能和成绩影响最大,因而东道主有义务向所有参赛者提供比赛地点的气候背景资料,并在运动会进行当中及时提供天气预报服务.我国这方面的专家经过对历届奥运会气候条件的分析研究,得出北京金秋气候条件在历届奥运会中是一流的结论,为北京申办奥运会作出了贡献.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气象专家就此提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疟疾、登革热等通过昆虫传播的疾病将可能殃及世界人口的40%至50%,极大威胁人类的健康和日常生活.
专家们指出:全球变暖引起的病虫害增加和细菌繁殖,对各地特别是人口聚集区人们的健康危害极大.在高温与高湿地区,气候变暖可能造成蚊蝇孳生,增加霍乱病、疟疾和黄热病等发病率.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价首席研究员祝昌汉说,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病媒传染的疾病和病毒性疾病的分布,使其移向较高纬度地区,令更多人口面临疾病危险.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教授说,人类因气候变化而产生不适应的感觉,也会助长某些疾病的蔓延,使病情加重,甚至导致死亡.而对贫穷地区人口来说,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将是最大的.
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医疗设备和药物条件较差,而将面临更大威胁.中国气象局的相关研究表明,气温变化与死亡率有密切关系,在美国、德国等国的城市,当有热浪袭击时总体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华北一些地区也曾经出现过43摄氏度的高温.随着全球变暖,夏季高温日数将明显增加,高温热浪将随之增加,心脏病和高血压病人犯病和死亡率都将增加,与热有关的疾病和死亡也会上升.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奥巴西教授说,全球变暖的结果之一就是减小气候温和的国家面临寒冷的压力,却增加了它们面对高温的压力.
不过,专家们也表示,气候变暖也会降低中高纬度地区居民冬季寒冷季节的死亡率.
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说,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任何变化都会对人体健康、人居环境和日常生活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气候影响人类社会的现在和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为了当代和今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气候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