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有哪些
.老子。(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内容,归纳知识)
(1)老子是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他的学说和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代表作《道德经》。(注意强调道家非道教,此时道家只是一个学派。)
(2)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简单介绍)
(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补充课外知识,由学生谈体会)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二者间总是相互依存和变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这不正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真理吗!塞翁失马的寓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辩证思维在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理论中,在学术文化的各个领域内都有大量的表现。
(4)政治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他的理想社会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也就是希望倒退到原始社会,反映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看来老子是把社会上的弊病都归咎于物质和文化的发达了。他不是向前探索而是向后追寻,这当然是消极的思想,但其中有没有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可行的道理,留给同学们自己去想一想。
(最后)给老子一个总的评价: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孔子。(播放关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录像介绍)“两千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尊奉他,其中包括历代封建统治者。孔子死时只有三间小屋,经历朝历代的扩建,成了拥有466间房的浩大的孔庙,孔庙的主殿或者说正殿称大成殿,规模、气势真可以与皇帝的金銮殿相媲美。但是,历史上也有不少孔子的反对者,激烈到要‘打倒孔家店’,孔子身后留下的是是非非,该如何评价?我希望先听听同学们怎样看待孔子?”(学生议论,教师最后归纳并用课件显示。)
(1)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他解释“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阶级社会里,这种普遍的爱当然是不存在的,但在奴隶主不把奴隶当人看待的奴隶社会里,他提出这种主张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关于“子张问仁”的引文,学生阅读这一材料可以起到两方面作用,其一,能帮助学生较准确地把握孔子“仁”的思想特点,其二,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对于当今青年一代的道德修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诸侯越礼不可忍,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但孔子不是顽固派,他认为历史是不断演进的,提倡改良;把爱人之说推及于政治,要求统治阶级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其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劳动人民人身地位的提高和生产发展的。
〔资料〕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益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
(2)教育思想:(教师活动:启发学生回忆并结合语文课学过的《论语》内容,引导学生回答出孔子在办学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的相关论述。)
将孔子的教育思想概括为四条:有教无类思想;学而优则仕思想(亦即通过教育选拔治国的贤良之士的举贤思想);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思想;德才兼备的人才思想。这样,就把孔子的教育思想历史地真实地传达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