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重构》中安史之乱前夕的唐朝,地缘政治格局是怎样的?

bdqnwqk1年前学者12

谢邀。

没看过这本书,找到了此书的目录和一些书评后有了大致的了解,应该是对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尤其是地方权力结构变化的梳理和分析,有机会再仔细阅读学习。这里只是从自己理解的角度介绍一下唐王朝安史之乱前国内外的政治格局。

本来这是个很大的题目,一两千字说清楚并不容易,只能选择最简单的切入点了——天宝十大节度使。

当时唐王朝周边有各种势力,按逆时针顺序,包括新罗、渤海、黑水靺鞨、室韦、契丹、奚族、回纥、原西突厥各部落、突骑施、大小勃律等小国、吐蕃、南诏,再往西才是大食的呼罗珊总督管辖区域。当时只有吐蕃是敌国,其他各势力是在几个大国之间摇摆不定的小国。

天宝十大节度使之中,除了岭南五府经略使是负责震慑岭南之外,其余都是针对的周边这些势力,他们的辖区也一直都是唐王朝防御的重点区域。自从李隆基设置节度使制度之后,这些节度使掌握了当地的募兵权、行政权、财政权,相当于变相的实现了分封制,虽然大多数是忠于唐王朝的,但也有安禄山等一些特例。

从东往西逐一说明:

1、首先是最东边的平卢、范阳节度使。这里属于唐王朝的河北道,河北道包括从黄河下游一直到东北、外东北的广阔地区。天宝年间后突厥灭亡,这个区域已经没了能和大唐抗衡的对手。但由于唐王朝自身的问题,契丹、奚族对唐王朝失去了最起码的信任,即使后突厥灭亡仍然没有彻底投靠过来,并隔断了唐王朝继续向东北、外东北延伸统治的企图。于是,在彻底解决契丹、奚族问题之前,唐王朝只能对东北、外东北包括朝鲜半岛的各个势力保持表面上的统治。这也是唐王朝在开元天宝时期不断厚实这个区域的力量,并培养出安禄山这个盛唐终结者的原因之一。安禄山就是借着不断与契丹、奚族交战地位才能不断提高,并积攒了李隆基的信任,同时在这个多民族会聚区域隐藏了大量的其他力量。

现在的河北省是唐王朝河东节度使的辖区,和朔方节度使共同负责对付蒙古高原上的异族政权,先是东突厥,之后是薛延陀,再之后是后突厥、回纥。回纥与唐王朝灭了后突厥之后与唐王朝关系还算融洽,这两个区域的作用有所下降。安禄山除了任平卢、范阳节度使之外,还任河东节度使,管辖区域又向西扩张了不少,都是为了对付契丹和奚族。

2、现在的山西省是朔方节度使辖区,安史之乱前节度使是安思顺,虽然是安禄山的堂兄弟,但是个唐王朝的忠臣。郭子仪、李光弼都是朔方军的高级将领,安史之乱后郭、李二人以山西为中心挫败了叛军西进的企图,逼迫叛军只能攻打潼关,并反攻到了现在河北境内险些提前五年结束安史之乱。

3、之后就是河西节度使,《旧唐书》上记载河西节度使是为了“隔断羌胡”,辖区基本上就是现在的甘肃、宁夏,实际上就是保护河西走廊,相当于唐王朝关中核心地区西方的最后一道防线。

河西以南是陇右节度使的辖区,设置目的是“以备羌戎”,用来负责防御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势力,主要是吐蕃。我个人理解陇右还有唐王朝战略预备队的作用,从地理位置和兵马数量来说,都是除朝廷直辖的关中地区之外的最重要的一个。

河西和陇右在安史之乱前节度使都是哥舒翰,属于忠于唐王朝的势力。

4、现在四川有剑南节度使,当时是杨国忠的势力范围。蜀中既是唐王朝的战略后方,又是重要的赋税来源,其地势易守难攻,吐蕃虽然与这一地区接壤,但很少能够在这个区域占到过便宜,反而唐王朝反攻经常能在这一区域取得较大战果。但当时由于南诏投靠了吐蕃,剑南也处在一个防守有余、进攻不足的境地。

5、最西方是安西节度使和北庭节度使,是用来保护西域丝绸之路的。此地是标准的地广人稀,异族势力众多,唐王朝在这里由于后勤受限兵力不是很多,但受益于丝绸之路商税收入,军力较为强大,是当时的天下强军之一。

安史之乱前安西、北庭节度使是封常清,属于忠于唐王朝的势力。

唐王朝其他区域都是中央政府任命的地方官员,不存在相当独立的势力,理论上讲没有成建制的野战军驻扎,这也是安史之乱后各地或者被叛军轻易攻下,或者是地方官员自行募兵演变成藩镇的开始。

总之,当时唐王朝大部分区域还是在唐王朝中央政府控制之下的,周边除了吐蕃之外也没有强敌,安禄山当时也不具备谋反成功可能性,本来是个发展的好时机。可惜历史就是这样毫无逻辑,在不可能的情况下安禄山起兵造反,并成功终结了盛唐。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