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雪节气比往年温度偏高,专家预测今年寒冬错了吗?

bdqnwqk10个月前问题7

专家预测,受“拉尼娜”天气影响,今年会出现极端寒冬天气。

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一种预测,预测还要受结果的检验。

今年大雪天气虽然不冷,但是整个冬天还没有结束,寒冬天气会有随时到来的可能。

从以往的经验看,在“拉尼娜”出现的年份可能会出现极端寒冬天气,但也不是说一定就会出现极端寒冬天气。专家的预测只能作为一种参考。

专家的预测也是有科学依据的,也不是随便说的,不能说天气不冷,就是专家预测错了,因为事实就是不可能100%的预测准确。

其实,真正的寒冷季节是在冬至,冬至是冬天的真正的标志。同样,夏至是夏天的真正的标志。冬天或者夏天是以“二至”为标准的。

冬至马上就要到了,从冬至开始“数九”,民间谚语“冷在三九”是有道理的,今年会不会出现极端寒冷天气,还要等待时间的检验。朋友们还须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讨论气候变化对世界农业和粮食供应对世界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

论文:世界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其响应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全球性问题。由于应对气候变化与国家能源战略、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气候变化已日益成为关系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长远利益的重大问题。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在其《气候变化第三次评估报告》,2001,指明,自1750年以来,到200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约增长了31,。20世纪地表平均温度已升高了0.4,0.8?。预计到210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将从2000年的368ppmv增加到490~1260ppmv,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将增加1.4~5.8

C,海平面将上升0.09~0.88 m,其变化之快是过去一万年所没有的,并且这种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将持续数个世纪。气候变化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重大影响,例如,可能会加剧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危害海岸带环境与生态系统,增加暴雨、冰雹、洪水等灾害性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加大其影响范围和程度等,这些都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确立了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最终目标。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三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规定了量化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公约和议定书还都强调了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比较显著的国

家。观测表明,过去100年全国平均气温上升了0.7~0.8?,模型预测到2020年温度还将上升0.2,3.7?,到2100年温度将上升1.3,8.9?。到2050年,我国沿海海平面将上升约12,50 cm。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概率也将有所变化。气候变化将给中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是现实的和多方面的,目前已经观测到的主要影响有:沿海海平面每年上升了1,3 mm,渤海和黄海北部冰情等级下降,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21,,西藏冻土最大减薄了4,5 m,20世纪80年代以来,春季物候期提前了2,4天,北方干旱受灾面积扩大,损失加重,南方洪涝加重,损失加大,广西和海南海域发现珊瑚礁白化。

气候变化将继续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对能源生产、能源密集型工业生产、农牧业生产、森林和草地、水资源供需、沿海地带等的影响较为显著,而且这些影响以负面为主,某些影响具有不可逆性。

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增大。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2050年后受到的冲击会更大,甚至威胁到粮食安全。

近40年来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量都呈下降趋势,未来50,100年,北方地区的部分省份年平均径流深减少2,10,,而南方地区却平均增幅达24,。预计

32010,2030年我国西部地区每年缺水量约为200亿m。

中国的海岸带在响应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方面不同于欧美,风暴潮极端气候事件是中国沿海致灾的主要原因,黄河、长江、珠江三角洲是最脆弱地区。到2030年我国沿岸海平面上升幅度为0.01~0.16m。将对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热浪频率和强度的增加,由极端高温事件引起的死亡人数和严重疾病将增加。预计气候变化将增加心血管病、疟疾、登革热和中暑等疾病发生的程度和范围。

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以及对旅游者的安全和行为将产生重大影响。有时对旅游业造成严重打击。

由于全球变暖,将加剧未来我国空调制冷的电力消费的持续增长趋势,对保障电力供应带来更大压力。气候变化引起的冻土融化也将对青藏铁路等重大建设工程产生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对区域影响不同,短期内对东北的农业、西北水资源和西藏的草地畜牧业较为有利外,其它地区大都以不利影响为主。

气候变化对中国环境的影响是显著的,多方面的和深刻的。为了避免气候变化给中国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为趋利避害,要认真采取农业、森林、水资源、海岸带等方面的适应对策,建立气候变化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对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应对能力,加强气候变化适应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选择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问题和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无悔”对策和措

施,并将它的实施纳入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中。

可考虑的适应战略包括: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增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推进多林种、多树种、多形式、多层次的造林活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提高森林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强防洪、抗旱、供水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节约用水,增强对洪水、干旱和水资源短缺的适应能力。加强海岸防护堤坝工程建设等技术措施,提高海岸带适应海平面上升的能力等。

论文:全球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其响应

全球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其响应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全球性问题。由于应对气候变化与国家能源战略、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气候变化已日益成为关系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长远利益的重大问题。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在其《气候变化第三次评估报告》,2001,指明,自1750年以来,到200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约增长了31,。20世纪地表平均温度已升高了0.4,0.8?。预计到210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将从2000年的368ppmv增加到490~1260ppmv,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将增加1.4~5.8

C,海平面将上升0.09~0.88 m,其变化之快是过去一万年所没有的,并且这种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将持续数个世纪。气候变化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重大影响,例如,可能会加剧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危害海岸带环境与生态系统,增加暴雨、冰雹、洪水等灾害性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加大其影响范围和程度等,这些都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确立了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最终目标。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三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规定了量化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公约和议定书还都强调了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比较显著的国 家。观测表明,过去100年全国平均气温上升了0.7~0.8?,模型预测到2020年温度还将上升0.2,3.7?,到2100年温度将上升1.3,8.9?。到2050年,我国沿海海平面将上升约12,50 cm。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概率也将有所变化。气候变化将给中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是现实的和多方面的,目前已经观测到的主要影响有:沿海海平面每年上升了1,3 mm,渤海和黄海北部冰情等级下降,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21,,西藏冻土最大减薄了4,5 m,20世纪80年代以来,春季物候期提前了2,4天,北方干旱受灾面积扩大,损失加重,南方洪涝加重,损失加大,广西和海南海域发现珊瑚礁白化。

气候变化将继续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对能源生产、能源密集型工业生产、农牧业生产、森林和草地、水资源供需、沿海地带等的影响较为显著,而且这些影响以负面为主,某些影响具有不可逆性。 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增大。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2050年后受到的冲击会更大,甚至威胁到粮食安全。

近40年来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量都呈下降趋势,未来50,100年,北方地区的部分省份年平均径流深减少2,10,,而南方地区却平均增幅达24,。预计 32010,2030年我国西部地区每年缺水量约为200亿m。

中国的海岸带在响应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方面不同于欧美,风暴潮极端气候事件是中国沿海致灾的主要原因,黄河、长江、珠江三角洲是最脆弱地区。到2030年我国沿岸海平面上升幅度为0.01~0.16m。将对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热浪频率和强度的增加,由极端高温事件引起的死亡人数和

严重疾病将增加。预计气候变化将增加心血管病、疟疾、登革热和中暑等疾病发生的程度和范围。

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以及对旅游者的安全和行为将产生重大影响。有时对旅游业造成严重打击。

由于全球变暖,将加剧未来我国空调制冷的电力消费的持续增长趋势,对保障电力供应带来更大压力。气候变化引起的冻土融化也将对青藏铁路等重大建设工程产生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对区域影响不同,短期内对东北的农业、西北水资源和西藏的草地畜牧业较为有利外,其它地区大都以不利影响为主。

气候变化对中国环境的影响是显著的,多方面的和深刻的。为了避免气候变化给中国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为趋利避害,要认真采取农业、森林、水资源、海岸带等方面的适应对策,建立气候变化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对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应对能力,加强气候变化适应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选择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问题和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无悔”对策和措施,并将它的实施纳入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中。

可考虑的适应战略包括: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增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推进多林种、多树种、多形式、多层次的造林活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提高森林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强防洪、抗旱、供水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节约用水,增强对洪水、干旱和水资源短缺的适应能力。加强海岸防护堤坝工程建设等技术措施,提高海岸带适应海平面上升的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