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裁为了学习的故事

bdqnwqk1年前学者17

段玉裁 - 生平事迹段玉裁段玉裁自幼聪颖好学,资质过人,13岁参加童子试,即显露才气,16岁补邑庠生,25岁经乡试中举。后曾进京参加会试,屡试不中,故未能进入殿试。然后,经人介绍,他曾在京都就教职,边教边做学问,历时约10年。段玉裁在京时,得师事戴震,并结识了钱大昕、邵晋涵(1743~1796) 、姚鼐(1731~1815)等学者。 返里后,又得与刘台拱、汪中(1744~1794)、金榜(1735~1801)等人相交。55岁时,二次入都,得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商讨音韵、训诂,颇为契合。 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时年36岁的段玉裁被吏部铨授为贵州省玉屏县知事。两年后,他调到四川省,先后任富顺、南溪和巫山县知事。后来,他以父母年迈多病、自身有疾为由,辞官归故里,时年仅47岁。 段玉裁不仅是一位为民作主、勤政廉洁的父母官,同时更是一位一丝不苟、认真做学问的有心人。他精通典籍,尤其在音韵学方面有深刻的研究。他本着“不耕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家教,认真著书立说。他一生着述较多,诸如《古文尚书撰异》、《毛诗古文训传定本》、《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春秋左传古经》、《汲古阁说文订》、《六书音韵表》、《说文解字注>>和《经韵楼集》等31种,达700余卷之多。其中《说文解字注》是他的代表作,他花了大半生的精力,才得以完成。据段玉裁自述,他之所以要注“说文”,是因为向来治“说文解宇”者,多不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未得“许书”(指东汉许慎写的《说文解字》)要旨。为了注解“许书”,段玉裁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开始编纂长编《说文解字读》,历时18载,至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告成,共540卷。后来他又以此为基础,继续修订,历时13载,于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终于写成了《说文解字注》。以后,又经过8年,直到嘉庆二十年,他的31篇《说文解字注》才得以刊行。从初稿到刻印成册,前后共花了近40年时间。 出身寒素的段玉裁,一生以著述为乐事,他克服重重困难,潜心注释《说文》。可是,在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的四月,“耳顺之年”的段玉裁,也正是他注释“说文”的关键时刻,不幸跌坏了右腿,从此成为残疾之人。这个无情的打击,对当时的段玉裁来说非同小可,使他在思想上产生惆怅。然而,他没有悲观失望,当时的段玉裁曾对友人说,“说文注”三年必有可成。可谓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段氏坏足,“说文注”成。他的毅力和决心,令人敬佩。 段玉裁“耳顺”之后,健康每况愈下,盖春夏秋三季多不适,而春季尤甚,疮烂疥烦,两眼昏花,心脉甚虚,稍用心则夜间不能安宿,又左臂疼痛不可耐。此时段玉裁最为担心的事,是注释“说文”能否完成,他曾对友人说,“贱体春病如故,栗栗危惧‘说文注'恐难成矣,精力衰甚,既成而死,则幸矣!” 后来,到段玉裁注释“说文”完成时,他又对自己的学生说,“吾以春蚕一般,茧既成,惟待毙焉。”多么可敬的春蚕精神啊!我们可以这样说,晚年的段玉裁,贫病交加,正是由他“春蚕作茧自成蛹,蜡烛灰烬亮他人”的无私奉献精神的支撑,才使《说文解字注》这部不朽巨著得以完成。

1.年四十六,以父老引疾归,键户不问世事者三十馀年。 2.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四月,不幸跌坏了右腿,从此成为残疾之人。当时的段玉裁曾对友人说,“说文注”三年必有可成。可谓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段氏坏足,“说文注”成。”其后健康每况愈下,盖春夏秋三季多不适,而春季尤甚,疮烂疥烦,两眼昏花,心脉甚虚,稍用心则夜间不能安宿,又左臂疼痛不可耐。此时段玉裁最为担心的事,是注释“说文”能否完成,他曾对友人说,“贱体春病如故,栗栗危惧‘说文注’恐难成矣,精力衰甚,既成而死,则幸矣!” 到段玉裁注释“说文”完成时,他又对自己的学生说,“吾以春蚕一般,茧既成,惟待毙焉。” 3.代理富顺县知县期间开始撰写《说文解字注》,每至深夜,―灯荧然,写成五百四十卷。四十六岁去职归里,返金坛时仅有72箱书稿。段玉裁有腿病,家人迷信,主张迁坟,由于新坟地点未跟当地地主商量,迁坟时发生土地纠纷,叔父打死了对方,双方打上官司,最后举家迁到苏州阊门外下津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