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女作家三毛为什么自杀?真的是放不下荷西吗?

bdqnwqk1年前学者15

三毛是为爱而自缢,但不是为了荷西。

荷西于1979年因潜水意外丧生。三毛于1991年在台北某医院猝然去世。当时台警方认为是“因病厌世”而自杀。也有人怀疑是谋杀。有人推测是因药物致幻觉而自缢。据她的家人说,自从失去荷西后,她一直是郁郁寡欢。

她的家人和朋友都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证明三毛到底因什么而离世的?总之,众说纷纭,都没有什么定论,所以三毛的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令世人猜测不已。

在我看来,荷西对三毛来说固然重要,他们的爱情故事传奇、缠绵、激越。至今令无数青年男女羡慕不已。但是,在三毛的生命里,爱情从来不是她的全部。她一生漂泊不定,流浪在异国他乡。

虽然荷西的死让她失去了生命中最值得眷顾的一个理由。但是,这只是一个表面的诱引,我想三毛的爱应该不是毁灭性的。

从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那段旷世生活来看,三毛帮助了沙漠里生活的那么多贫困的人,对那里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充满着同情和爱怜。她曾那么热爱生命,热爱生活,那么洒脱、率真、阳光。

她不会那么轻易的放弃自己,放弃这个多彩的世界。就算是因为思念荷西深重,她在12年来一直都在苦苦的支撑自己好好活着。时间也是最好的医治伤痛的良药,荷西离世12年了,足够一个人疗愈伤痛了。

自从荷西离世后,她一直恍然行走在苍茫的人世间,心无所托,情无所依。

直到1989年她看到作家夏婕访问王洛宾后写的三篇关于王洛宾老人的三篇文章后,对她从小就喜欢的这位“西部歌王”产生了特殊的情感。虽未曾某面,但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引发了三毛热爱流浪,向望远方的无限神往。

当她听了关于王洛宾那些坎坷的人生经历之后,三毛就动了想去看望王洛宾的执念,她与王洛宾都是至情至性之人,都具备纯粹的灵魂。

1990年4月,三毛飞越千山万水到新疆王洛宾的家里,他们果然一见钟情,相互爱慕,象莫逆已久的故友。三毛为王洛宾唱了她的代表做《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三毛一直遗世孤立,悲喜自娱。那一刻,她才真正遇到了知音。

王洛宾为三毛唱了《高高的白杨》,并介绍了歌中的故事,一位维吾尔族的小伙结婚前夜入狱,她未婚的妻子郁郁而去。青年为了记念未婚的妻子,蓄起了胡须。歌词中有句“孤坟上铺满了丁香,我的胡须铺满了胸膛。”三毛哭了。只有经历过爱断情长,才能体会出这句歌词中彻骨的孤独。

这次初见后,又唤起了三毛沉睡的爱的能力。

后来,他们开始鸿雁传书。互诉钟情。

三毛又一次踏上新疆的土地,打算长住在王洛宾的家里。由于王洛宾种种因素的考虑。他们的爱最终未能有结果。

三毛给王洛宾的信中说过:“你好残忍,让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

王洛宾并不是不爱三毛,他爱,但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他过不了自己那一关,再来一次赤诚之爱。

三毛在心灰意冷的返回台北121天之后离世。

王洛宾听到噩耗,悲痛的写下了晚年最后一首情歌:

《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

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

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歌词情深似海,网友可以搜一下)

当我又读三毛的这段文字:“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突然明白了三毛为什么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因为理想与现实无法调和,达不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她活不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她觉得很无助。

终于又遇世间奇恋,可又爱而不得。一颗热情赤诚的心无法承受这样的矛盾和苦痛。

三毛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女子,她的世界始终简单,她洞悉世界的错综复杂,又无力或者不愿改变自己去迎合这个世界。所以三毛的内心是痛苦的。再加上有情无爱,当一些消极的情绪毫无防备的袭来的时候,人是很容易轻生的。这是一种对世界的妥协。所以她选择了逃避。

三毛自己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所以斯人已去,无论什么原因已经不重要了。愿她在天之灵是心安的。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