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史的战后时期的苏维埃乌克兰

bdqnwqk1年前学者5

苏联当局重新控制新收复地区后立即进行经济重建。同战前一样,第四个五年计画仍将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从而损害了消费品生产。战前制度很快又恢复了。赫鲁晓夫以第一书记身分继续领导乌克兰共产党,一直到1949年12月在莫斯科升任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列昂尼德·梅尔尼科夫接任他的职务。在党的队伍中进行的整肃是相对温和的。然而,一场为消除西方影响而采取强硬意识形态立场的运动同刚刚恢复的俄罗斯化运动同时展开。西乌克兰的苏维埃化是一场拖延很久并充满暴力的过程。对苏军进行的武装抵抗一直延续到50年代初,它得到了当地农村居民的暗中支持。当时正在强制推行的集体化运动激怒了农民。希腊公教会也受到支持游击队及乌克兰民族主义运动的指控。在对教士进行逮捕和威吓后,,1946年3月在利沃夫举行的一次宗教会议上正式宣布希腊公教会同俄罗斯正教会「重新合并」。1949年,外喀尔巴阡地区的希腊公教会也以类似的形式被取缔。   1953年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战胜他在莫斯科的一些对手对乌克兰来说特别重要。身为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的赫鲁雪夫熟悉乌克兰,他任命自己信任的干部担任党的职务,同乌克兰文化界的杰出人物也十分要好。与斯大林的反乌克兰的心态形成对照的是,赫鲁雪夫对那些坚持党的路线并忠诚为苏维埃国家服务的乌克兰人没有偏见。斯大林死后不久,梅尔尼科夫被免去了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的职务,理由是「背离民族政策」,特别是提升非当地干部和在西乌克兰的高等教育中实行俄罗斯化。接替他的是基里琴科(Oleksy Kyrychenko),是担任过这个职务的第二个乌克兰人。这一举动以及与此同时进行的党和政府在人事问题上的变动提高了士气和信心,因为他们的权限领域也大大加强了。1954年,全苏联举行的庆祝乌克兰同俄罗斯「重新统一」300周年纪念活动,是表明乌克兰人地位正在上升的另一迹象;值此纪念活动之际,克里米亚半岛(1944年,该地的原住民鞑靼人被全部放逐)也从俄罗斯联邦画给了乌克兰。乌克兰党的官员开始提升到接近权力杠杆的莫斯科党中央机关。1957年,基里琴科调往莫斯科,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书记。他的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的职务由波德戈尔内(Nikolay Podgorny)接任。1963年,波德戈尔内也调到莫斯科任中央委员会书记。党员人数在稳步增加,到1958年底已超过100万人,其中60.3%为乌克兰人,28.2%为俄罗斯人。赫鲁晓夫还在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上实行有限的权力下放。这些措施增加了乌克兰党和政府的领袖以及官员阶层的权力,也刺激了他们的野心,这反过来又招致莫斯科对「地方主义」提出警告。早在1953年,大规模的恐怖活动已经减少,镇压也采取了更加区别对待的方式。1955~1956年的大赦释放了集中营中的大多数犯人,数十万人回到了乌克兰。在赫鲁晓夫当政的后半期,一个明显的趋势是重新出现俄罗斯化。1959年通过的教育改革计画开始了一个压缩学校中乌克兰语教学的长期过程。1961年,新党纲强调俄语在消除苏联人民的民族隔阂上的重要性,并谈到苏联各共和国之间边界的重要性正在日渐缩小。党的理论家们发展了一种「民族融合」理论,该理论认为,当苏联社会向共产主义迈进时,民族语言也将随之消失。在赫鲁晓夫当权的最后几年,有两个人物上升到重要地位,他们是谢列斯特(Petro Shelest)和谢尔比茨基(Volodymyr Shcherbytsky),乌克兰的政治舞台在他们两人的支配下,几达30年之久。两人早期均在地方党组织内从事党务工作。1961年,谢尔比茨基担任了乌克兰部长会议主席(总理)。在波德戈尔内晋升到莫斯科中央后,谢列斯特於1963年6月接替他成为乌克兰党的领袖,同时,谢尔比茨基失掉了总理职务,从此销声匿迹。   赫鲁晓夫下台后,莫斯科的权力一直由以勃列日涅夫、柯西金和波德戈尔内3人为首的集体领导所分享。直到70年代中期,勃列日涅夫才占据了突出位置。谢列斯特是波德戈尔内的门徒,在赫鲁雪夫下台后不到一个月,便当上了政治局的正式委员。然而不久后,布里兹涅夫的追随者谢尔比茨基从相对默默无闻的状态中走了出来,他於1965年重新担任了基辅的总理职务,并於1966年成了莫斯科的政治局候补委员。莫斯科的新领导迅速取消了赫鲁晓夫的许多下放权力的措施。不过,新政权起初对非俄罗斯人表示了更多的关怀。莫斯科民族政策这种表面上的让步,是同领导集团忙於继承权的斗争有关,它促进了作为乌克兰谢列斯特时代特点的3种主要趋势。这3种趋势是︰日益壮大的文化复兴,基辅政界上层人物表现的更大自信,以及大规模持不同政见运动的日益发展。文化复兴是建立在推行非斯大林化的解冻政策所取得的各项成就的基础上,虽然这些成就必然有一定限度,但也是来之不易。充当其先锋的是一批年轻的「60年代一代」,他们的成长期没有直接经受过恐  怖时期的苦难,他们在主题上和形式上都进行试验,有时还激起上一代人的怒火。越来越多过去遭到禁止的人物恢复了作为学者的名誉,历史学家开始探讨先前禁止涉及的问题。有关乌克兰历史的新的杂志刊物开始出现,大型百科全书式的出版物也在著手进行。这些活动遭到党内理论家和保守的文化界领导的猛烈攻击。然而,自20年代实行乌克兰化以来,文化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的。这些成就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受到党的领导层中有影响部门的支持,特别是谢列斯特本人的支持。除文化外,谢列斯特还捍卫乌克兰的经济利益,他在苏联的投资分配上努力为乌克兰争取更大的分额,并在经济管理上为共和国争取更大的控制权。这些努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加强党在乌克兰人心目中的合法地位。在谢列斯特任职期间,乌克兰共产党员人数增加的比例,是全联邦平均数的一倍。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持不同政见运动开始出现以来,在谢列斯特时期继续有发展。持不同政见者所写的各种材料通过地下出版物日益广泛地流传开来,其中有的还流出国境,在外国出版。不过,整个60年代对持不同政见者采取的报复措施,一般来说还算温和。1970年初,有迹象显示,谢列斯特政权的相对宽容作风快要结束了。乌克兰的格别乌首脑被撤换。诸如「反苏活动」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等刺耳的声音增加了;「伟大大的俄罗斯人民」受到赞颂。1971年,勃列日涅夫的门徒和谢列斯特的对手谢尔比茨基升任政治局的正式委员。1972年5月,谢列斯特被免去了乌克兰共产党领袖的职务,由谢尔比茨基接替他。谢列斯特继续担任了一年的政治局委员和莫斯科的副总理,但在1973年5月,他失去了党和政府的一切职务。   谢尔比茨基的提升标志著勃列日涅夫巩固在莫斯科的权力方面的重要一步,并且是乌克兰战后政治生活中的转折点。谢尔比茨基在位达和政府17年之久,直至1989年秋辞职,数星期后去世。他的庇护人早已在1982年去世,此时,戈尔巴乔夫当政。随著谢尔比茨基的上任,党和政府内的人事变动逐渐开始了,其中许多变动涉及撤换谢列斯特的支持者和提升同谢尔比茨基(也是布里兹涅夫)早期的事业基地——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区共产党组织——有关系的干部。1973~1975年的一场整肃使乌克兰共产党近5%的党员遭到开除。整个1972年到1973年,民族主义分子和人权活动分子不断遭到逮捕。随著1975年国际《赫尔辛基协定》及其人权条款的签字,乌克兰成立了一个赫尔辛基观察小组。到70年代末,其成员几乎全部被关进集中营或流亡国外,关进精神病院也成了一种新的政治迫害方法。整个70年代和80年代,乌克兰的经济运作情况一直在滑坡。增长率下降,尤其是重要的冶金工业和煤炭工业,为一些严重问题所困扰。连续数年乾旱的袭击,缺乏刺激因素,以及在集体农场管理上的过度集中,使农业生产处於十分不利的状况。苏联的能源政策越来越重视核能,而位於基辅西北车诺比的一座乌克兰核电站在1986年4月发生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事故。然而,尽管自1982年以来莫斯科的领导层发生了多次变动,谢尔比茨基仍牢牢地坐在他的位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