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原则包括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它们分别包含哪些准则
格赖斯指出;在言语交际中,双方都希望所说的话语能够相互理解,彼此总是要相互合作的,因此都遵循“合作原则”来达到预期的目的。合作原则包含如下四条准则:
1. 真实准则
又称“质量准则”在人们的交往中,讲真话是基本的行为准则,人们一般都会努力去实践这条准则,说话人会努力使听话人相信所听到的话是真实的;在听话人看来,说话人所说的也应该是真话。因此,某种托词也可能被认为是说的真话。
2.适量准则
又称“数量准则”,适量准则要求说话人所说的话语应当含有与当前交谈目的相关的信息内容,并且所说的话不多不少,既不使人感到信息量不足,又不使人感到重复哕唆。
3.相关准则
又称“关联准则”,相关准则要求所说的话要与话题相关,即要切题。比如对于对方提出的问题,不能避而不答,或者答非所问,否则就是违反了相关准则。
4.方式准则
方式准则是指表达方式要清楚明白。要显豁,避免晦涩;要明确,避免歧义;要简洁,避免罗嗦;要有条理,避免杂乱。在言语交际中,所说的话如果晦涩难懂,歧义难解,或重复罗嗦,杂乱无章,就是违反了方式准则。
汉语中最早将"教"和"学"连用的是在战国时期的哪本著作
是《孟子.尽心上》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但这两个字在当时不是一个固定搭配的词,在我们今天有关教育一词的名词用法有明显差别。实际上在20世纪之前,人们很少把教、育两个字作为一个动词和名词来使用。古代思想家和普通百姓在论及教育问题时,大都使用的是“教”与学这两个词而且两者比较起来又以学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