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极端气候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bdqnwqk1年前问题18

科学家一致认为,人为引起的全球气温变暖现象正在发生,而且会持续一段时间。即使温室效应有所缓解,全球变暖现象还是会继续蔓延下去。一些物种,尤其是昆虫,也许能够适应变暖的环境,甚至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继续进化。但是对大多数物种,尤其是那些濒危物种来说,全球变暖可能会是一个难以应付的巨大挑战。

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中有些是突如其来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社会还是可以有几年的时间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想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关键在于增加对气候变化给物种多样性带来的影响的理解,并制定有效可行的措施来应对这些影响。但是,尽管如此,人类和动植物面临的危险还是无处不在,并且是十分巨大的。

近年来形成气候两个极端变化的原因?

自然变化和全球变暖

“破纪录”事件非我国独有

暴雨、暴风雪、热浪、寒流,今年前7个月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频频出现,天气气候的异常并非只在我国上演。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董文杰将其归因于气候的自然变化和全球变暖。他说,过去100年全球气温上升了0.74摄氏度,我国的气候异常是区域气候对全球变暖的回应。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强降水、冰雹、雷电、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强,曾经的历史极限会被越来越轻松地超越。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会出现的“破纪录”事件现在几乎每年都会出现。

董文杰进一步解释,全球变暖会导致低层空气明显变暖,相应的高温热浪及其引发的干旱事件频次会增加、范围会增大。而极端强降水、冰雹、雷电等极端天气事件都是在冷暖空气相遇时产生的,全球变暖导致低层空气明显变暖,大气不稳定容易产生对流上升运动,有冷空气侵袭时能量释放加剧,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以某地降雨为例,气候变暖不会改变这一地区总的降雨量,但会使小雨的天数减少,随之而来的是暴雨和干旱这样的极端天气日数增加。

今年我国天气气候异常也受到厄尔尼诺现象和初春青藏高原积雪偏多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去年8月份到今年1月份,到今年2月份已结束。这种现象使得赤道东太平洋的海面温度出现异常,导致从我国南部向北吹的夏季风偏弱,初春青藏高原积雪偏多基本造成同样的结果。这些原因使得本应该到达华北甚至东北地区的降雨带停留在了四川东部到淮河流域一线,造成这些地区持续的强降雨。 

植树造林、随手关灯、开小排量汽车

气候变化需要科学家、政府和公众共同应对

董文杰说,气候变化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目前我们对其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适应气候变化。这种适应是在承认气候变化的基础上,了解其对经济、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等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他说,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科学家、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全体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植树造林、运用先进的节能技术、随手关灯、开小排量汽车等都是我们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积极选择。

日前,郑国光提出,为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置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极端重要位置。积极防范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强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能力,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监测、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

有效的防灾减灾需要的是“综合性”措施,除了加强灾害科学预报、影响分析、预警监测外,快速抢险、灾后治理救助等也至关重要。为确保灾区群众“有房住、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医疗”,必须要加强民政、卫生、水务、电力、交通、建设等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共享和应急协调联动。专家提醒,科学应对、积极防御,不断提高我国在预测、指挥、协调、安置方面的应急能力,才能更好地经受住气候变化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