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近几百年来,全球气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也随之产生了很多新的环境问题,影响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如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冻土融化、冰湖封冻期缩减、陆地面积减少、中高纬生长季节的延长、动植物生长范围向南北两极和高海拔地区延伸、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太阳辐射以光波进入大气层,为地球带来热量,有些辐射被吸收让地球暖化,有些则形成红外线反射回太空大气中的水、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臭氧等气体,能吸收地表的红外辐射而成为地球的绝热层.它们是生命的保障,如果没有温室气体,全球温度将下降三十多度。影响地球气温变化的关键不是温室气体的存在,而是它们在大气中的浓度.当浓度增加时,地球表面的温度就随之上升,导致地球变暖。其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快速升高到380ppm,而且越来越高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22倍,它在大气中的浓度正快速增长.在上个世纪末,地球表面温度上升了大约0.6度,本世纪预计将上升1.4到5.8度,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就不断地出现.整个地球的气候就像一个巨大的引擎,通过海洋的洋流和大气层的风流,把赤道的热量分散到南北两极.一般说来,赤道气温上升1度,南北极的气温就会上升12度.所以,对地球变暖最敏感的是南北两极,那里的冰川和冰盖正在不停地融化。英国南极考察站前不久发表的近30年气象数据研究报告表明,南极地区的变暖速度是地球平均变暖速度的3倍。海水变暖,南极冰圈就开始融化,一旦部分融化,全球海平面就会上升.北极的情况更糟。北极冰圈的厚度。从1970年开始明显减少,40年内减少了40% .格陵兰岛冰川流失的速度在最近5年中加快了一倍据估计,如果整个格陵兰冰盖融化,全球海面将升高7米,这意味着整个佛罗里达或者孟加拉都沉入海底.如果整个南极冰盖都融化,那将更可怕,届时全球洋面将升高65米.冰盖融化的更大影响在于它将彻底改变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当阳光照射在冰层,90% 的光会像照射在镜子上面一样,反射回到外太空但是当阳光照射在海面,90% 以上的能量会被吸收,于是周围的海水就会变暖,使冰圈融化得更快.北极冰圈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将90% 的阳光反射出去,让地球保持凉爽但是当冰圈逐渐融化,海水将吸收大量的热能,北极、北冰洋和北极圈,吸收的热能会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快更多。如果两极的冰盖不存在了,地球变热的速度将大大加快,导致干旱、炎热以及水灾等极端气候频繁出现。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物学一、简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选择价值、遗传价值及存在价值,还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1、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表现在当地消耗使用价值(如食物,消费等)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地消耗使用价值,是指诸如猎物、薪柴等在当地消耗而不进入国内或国际市场的物品的价值。生产使用价值是指从野外收获、在国内或者国际商品市场销售的产品价值。2、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并作为二氧化碳汇集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以及宜人价值(生态旅游、自然史与教育)等。3、选择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价值也是选择价值或者潜在价值。今天,没有人敢确定现在还未被利用的那些物种在将来也不会有利用的价值(一些具药用的物种)。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也很难确定。4、存在价值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指伦理或道德价值,自然界多种多样的物种及其系统的存在,有利于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功能的保持及其结构的稳定。存在价值常常受保护愿望来决定,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的同情和责任。一个物种的存在价值有多大,它的消失究竟带来多大的损失,目前人们还难以准确评估,正如人们不能评估一只恐龙的存在价值一样。 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也可以是收益价值或遗产价值――为保护子孙后代的某种价值而愿意支付的价值总和。二、论述全球气候变化对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全球变暖研究最早从1824年法国物理学家Fourier提出温室效应的概念开始,至今己开展了将近200年,现在全球变暖己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己升高0.85℃。自1950年以来,气候系统的许多变化是史无前例的,科学家认为1983-2012年可能是北半球近1400年来最暖的30年,如果没有积极有效的措施,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年平均气温将比前工业时代至少上升1.5℃[1]。1950-2010年间,全球有约5.7%的陆地面积发生了主要气候类型的转变,包括:干旱气候类型以及高纬度大陆气候类型的扩张、极地和中纬度大陆性气候类型的缩减、温带、大陆性以及极地气候的显著向极移动、热带和极地气候的海拔增长[2]。在中国,到2010年,己经能在气候带交界地区(约全国7.5%的陆地面积)诊断到气候带的变化,包括:东北地区温寒混交林气候向温带落叶林气候的转变:青藏高原苔原气候(ET)的消失;中国西南地区温带冬早气候的西进北抬。到21世纪末,全国将有超过52.6%的面积发生气候类型的转变[2]。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具有大尺度的综合性影响。过去的气候变化已使物种物候、分布和丰富度等改变,使一些物种灭绝、部分有害生物危害强度和频率增加,使一些生物入侵范围扩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改变等。未来的气候变化仍将使物种物候和行为、分布和丰富度等改变,使一些物种灭绝、使有害生物爆发频率和强度增加,并将可能使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