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吗?

bdqnwqk1年前学者7

如果说,外国人的孩子从小就虐待父母,恐怕没有人相信。这意味着,孝敬爹妈,是人类的本能,是朴素的情怀,是普遍的心流。

那为什么唯独我国那么看重“孝道”,甚至一些孝俗至今在有些地方流行?

我最近经历了一次农村出丧,就特别惊奇孝文化的生命力。

5月份,我回农村参加表伯的葬礼,他三个儿子请了三组响器班,轮流在灵堂边奏曲,子孙按辈分前后跪在棺前,边烧纸边号哭,半条街都能听到;儿子、孙子、重孙分别戴着白布、蓝布、红布的孝帽,一看便知与死者的关系;亲戚、近邻、朋友,凡来家吊唁的,大儿子一律上前下跪磕头迎拜……起灵前大儿子用力摔碎瓦盆,重要路口停柩转灵,纸钱冥币随路抛撒……葬礼后,还有一七、三七、五七不一样的繁琐祭礼。

这个故事里面,与孝道有关的几个细节,你发现了吗?就在行孝的次序,孝帽的颜色等上面,对的,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

如果说,这些只是“孝道”变异后的细枝末节,原本的孝道与伦理和感情无关,只与政治和现实有关,不知你是否会诧异,反正,我经历后细思极敬。

第一,没有比“孝”作为冲突的兼容工具更合适。

“孝道”的提出,是有历史背景的,春秋战国,各个诸侯国称王争霸,周天子沦为附庸王,老百姓不堪重负,天下失序。孔子感到了“以一治众”的急迫,这个“一”可以是武力,而武力统治只是暂时的,也可以是“合作”,普遍的合作才是善政。而合作的支点非常重要,它需要一个兼容理性和情感、贵族和百姓、公权和私利的冲突,无疑“孝道”是最合适的选择,它是自然而然的情感,具有普世性,重要的是,它有可行性和兼容性。

孝道的提倡,意味着天子只有一个,正统也只有一个,谁要是取天子而代之,谁就是天下人的敌人。孝道作为宗法社会政治上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二,没有比“孝”达于万民、传之万世更深远的传承。

后来封建解体,中国进入漫长的专制时期,孝道并未失去它生存的土壤,历朝历代的皇权帝王,拿《孝经》培养孝顺的乖孩子,实际上在培养唯命是从的顺民,潜在的逻辑是:在家是孝子,出门是忠民。孝道在专制帝王那里,就成了政治统驭术。看古装电视剧,如果留心,会发现,皇帝发布诏书,总有一句“圣朝以孝道治天下”,其实在宣示:我对天尽孝,臣民对我尽孝,我祭天,你祭祀,国泰民安,天下永存。

读《三国志》时,看到张昭骂严畯从头背诵《孝经》是书呆子,我就明白张昭会读书,因为他点出了《孝经》的重点所在: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

汉朝的“举孝廉”,作为自下而上选拔官员的制度,就是“孝惠”的普及,不看出身,只要孝顺父母,就能得到政府的提拔和重用,曹操和孙权就是“举孝廉”的受益者。

中国历来有“守孝三年”的习惯,一旦父母离世,当官的必须丁忧三年,直到清朝这个风俗还实行着。

我在表伯的葬礼上,看到的次序站位、孝帽不同色,实质沿续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循礼有序的治理原则。只是当下被当作伦理和感情看待而已。

孝道的创制,曾经发挥过了不起的作用,它连接着国家之思和个体之心,串联着政府所谋和私欲所求,它早已成为社会的平衡器,成为中国人独有的文化信仰,它也许会随俗潜隐,却不会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