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没有大诗人,却有很多伟大的文学家?
首先谢谢题主的邀请,我是文通今古,我来回答您的问题。正如题主所言,明代虽然有很多诗人,有很庞大的诗歌创作群体,但是并没有出现像李白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也没有出现盛唐诗歌那样的诗歌作品。反而在明代中后期小说这种文学形式逐渐兴起,像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都是明末清初产生的一些经典小说作品,想必题主所说的文学兴盛也就是指的这一类通俗作品了吧。
那么为什么明代诗歌有着如此巨大的创作群体和如此多的诗歌数量,但是质量始终上不去呢,接下来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都知道,从明朝开始,我国的科举制度演变出一套完整程式化写作方法,也就是说明朝开始大范围用八股文这种写作方式。可以说这种八股文写作对诗歌的创作是一个巨大的禁锢,因为明朝科举取士考的不是诗赋,而是解经策论也就是八股文写作。
我们都知道教育方式对一个社会 的文学风格的养成是有着巨大影响的,如果我们考试的内容是经义而不是诗歌,那么社会上的教育自然就会偏向经义,而不是偏向诗歌。就拿我们现在的高考来说,高考考的东西就是我们教育的风向标,那么在这种条件下,教授诗歌的老师非常少,从小学习诗歌的学生也非常少,因为大家都指望着通过科举能够获得前进的这么一个机会,谁还有精力去学习诗歌呢。明代学者徐献忠就说:“我朝取士,罢黜词赋,不以列于学官,学官弟子鲜从所习业。闻习之,亦无所师承,各以其资所近者为家。”
没有老师的指导。他们就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学习诗歌,但是他们自己的想法却又是十分浅显的,只停留在简单的声律和用词方面,并没有掌握唐诗的精髓,所以他们往往流于模仿,并没有抓住本质。启功先生曾有《论诗绝句》,其一曰:“唐以前诗次第长,三唐气壮脱口嚷。宋人句句出深思,元明以下全凭仿。”就算想学诗歌,大部分也都是中了进士以后才有精力去学习,但是由于没有小时候的家学积累,要想写出高水平的诗歌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了。可见明朝的科举制对于明朝诗歌的发展还是有非常大的抑制作用的。
其次,明朝缺乏唐朝那样的文化生态,明朝上继元朝,民生凋敝,在社会文化方面都处于亟待恢复的这样一个状况,这一点是与盛唐的盛世气象有很大出入的。我们能明显看出来明朝诗歌有一种暮气,非常的沉闷,没有了唐诗的灵性,这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密切相关的。唐诗中融汇了唐朝的盛世气象文化风格以及士人的精神,可以说唐诗就是由这多种因素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缺少一个都不能成功,而明朝诗歌只是简单的模仿了唐诗的格律音调以及词章这些外在的东西,它并不能触及唐诗的本质,所以它不可能创作出来像唐朝那样璀璨的诗歌。
在这种文化生态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明朝的政治环境, 当时的统治者重视的是如何发展经学和普及经学的这种教育以巩固他们的统治,所以从整个明朝来看,统治者提倡和重视的都是经学学术的研究。所以失去了官方关注的诗歌,自然缺少了很多的生长空间,也没有一个立足于文坛的一个阵地,在先天条件缺乏的情况下,又使诗歌的生长环境变得非常的艰难。
另外呢,明代后期的党争也是非常的严重,这其中就促使了文字狱的形成。可以说文字狱也是大大抑制了士大夫们作诗的积极性,使得这一部分群体不敢去作诗,更别说进行诗歌的创新了。其实,在洪武、永乐后的明史中,文狱并不凸显,真正贯穿有明三百年的政治弊病乃是党争,自胡惟庸之奸党、蓝玉之逆党起,成化时有万安的“南党”、刘翊的“北党”,明末有阉党和东林及齐、昆、浙、宣诸党,不少文士都丧命于此,如明初诗人孙贲、黄肃等,而高启等江南文士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明初南北之争的牺牲品。
最后我们来说一说明代的文学,我不知道片面地把它理解成明代的通俗小说是不是会有问题,但是现在姑且得从这个角度来进行解释。我们都知道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有九儒十丐这么一说,当时的文人群体的地位是非常低的,他们也没有条件,也没有意愿去创作诗歌之中高雅的作品。在元朝高压政治的这种打压下,通俗化的文学已经成为了比较主流的趋势,也就是说小说是符合市民阶级的文学趣味的作品。当然小说的兴起还是要追溯到经济层面的原因上来,明朝中期以后就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说明当时的市民阶层已经成长起来了,所以他们势必要确立一种代表他们文学趣味的文学样式,所以小说也算是顺着历史潮流而生长起来的。
这也是为什么明朝的精英文学家要倡导复古的原因,他们认为这种新的通俗化审美趣味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所以他们提倡要学习唐诗,你要重新创造之中高雅的诗歌文学,但是哪正是因为小说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也挤压了明朝诗歌的生存空间。
不知道以上回答是否可以帮到你,如果您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关注私信进行询问,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