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那些大师放在现在是什么水平?
如果放到现在仍然是大师,为什么呢,道理其实很简单,比如说鲁迅,他的作品谁与争锋,既便是获诺奖的莫言也不行,况且有许多人也不侍见他,还有民国的教育家们,比如陶行知,蔡元培等等,他们的教育思想至今谁能反驳。
就自然科学而言,物理学家叶企孙,他的弟子你可百度一下,庚子赔款留美回国的,个个都是大家,还有清华大学的教授们,西南联大的教授们,他们都是学科的创始人,他们的成就现在谁能企及,民国大师都有一个共性,都留过洋,大都是世界名校。
再有民国期间,许多知名大学,大都是教会办的,共有十三所,有一个叫燕京大学,在当时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可以与美国的哈佛大学齐名,现在的北京大学是燕京大学的继承者,民国大学当时的创建者,教授,校长等等,大家査一下,那个不是业界翘楚和大师,现在的能比吗,可以百度这些大师们,再做出你的判断。
钱学森之问说明了一切(请百度钱学森之问),民国之后再无大师,纯属个人观点,共勉之。
民国时,清华大学的叶企孙,陈岱孙,金岳霖这3位“钻石王老五”,为何终身不娶?
别的不了解,金岳霖一开始应该就是不婚主义者,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在《一个女人的回忆》里写到,1922年她在德国,遇见了金岳霖他们,“几个人无事干帮这个离婚,帮那个离婚,首当其冲的是陈翰笙和他太太顾淑型及徐志摩和他太太张幼仪,张其时还正有孕呢。”
那风起云涌的时代,太多人有“时间开始了”的豪情,如饥似渴地接受新理念,把日子过得很抽象。
只不过有的人尝试改良,比如胡适,他新婚之时给韦莲司写信,告诉她自己和江冬秀相处得非常愉快,“我把我的婚姻当成一个实验”,他想看看旧式的婚姻经过改良是否也能够让人获得幸福,事实上他成功了。
有的人则主张彻底的革命,比如徐志摩,即便眼前的女人并非朽木更有可能是良玉,也毫无雕刻的欲望。他冲着包办婚姻制度去的,对事不对人,只是一再让对方怀孕的做法确实有点渣。
金岳霖也是徐志摩这一派的,甚至比徐志摩更近一步,一方面他不着四六地撺掇朋友离婚,另一方面,他自己也是选择同居而非结婚。他当时和他同样不着调的美国女朋友丽琳在一起。
当然后来他一度想要结婚,因为各种机缘没有成,也许是主意改变了,也许是老了没那么紧绷着了,但是说到为林徽因终身不娶是谈不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