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测绘的一切

bdqnwqk1年前学者8

测绘是以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为基础,以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核心,将地面已有的特征点和界线通过测量手段获得反映地面现状的图形和位子信息,供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行政管理之用。
  测绘,是指对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进行测定、采集、表述以及对获取的数据、信息、成果进行处理和提供的活动。
  测绘学研究测定和推算地面点的几何位置、地球形状及地球重力场,据此测量地球表面自然形状和人工设施的几何分布,并结合某些社会信息和自然信息的地理分布,编制全球和局部地区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专题地图的理论和技术学科。又称测量学。它包括测量和制图两项主要内容。测绘学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城乡建设规划、国土资 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工作中,必须进行土地测量和测绘各种地图,供规划和管理使用。在地质勘探、矿产开发、水利、交通等建设中,必须进行控制测量、矿山测量、路线测量和绘制地形图,供地质普查和各种建筑物设计施工用。在军事上需要军用地图,供行军、作战用,还要有精确的地心坐标和地球重力场数据,以确保远程武器精确命中目标。
  测绘学主要研究对象是地球及其表面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大地测量学、普通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学、海洋测绘和地图制图学等分支学科。
  大地测量学:研究和测定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球重力场,以及地面点的几何位置的理论和方法。大地测量学是测绘学各个分支的理论基础,基本任务是建立地面控制网、重力网,精确确定控制点的三维位置,为地形图提供控制基础,为各类工程施工提供依据,为研究地球形状、大小、重力场以及变化,地壳形变及地震预报提供信息。
  普通测量学:研究地球表面局部区域内控制测量和地形图测绘的理论和方法。局部区域是指在该区域内进行测绘时,可以不顾及地球曲率,把它当作平面处理,而不影响测图精度。
  摄影测量学:研究利用摄影机或其他传感器采集被测物体的图像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和分析,以确定被测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并判断其性质的理论和方法。按距离分可分为:航天摄影测量、航空影测量、地面影测量、近景影测量和显微影测量:按技术处理方法不同可以分为:模拟法影测量、解析法影测量和数字影测量。
  工程测量学:研究工程建设中设计、施工和管理各阶段测量工作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为工程建设提供精确的测量数据和大比例尺地图,保障工程选址合理,按设计施工和进行有效管理。在工程运营阶段对工程进行形变观测和沉降监测以保证工程运行正常。按研究的对象可以分为:建筑工程测量、水利工程测量、矿山工程测量、铁路工程测量、公路工程测量、输电线路与输油管道测量、桥梁工程测量、隧道工程测量、隧道工程测量、军事工程测量等。
  海洋测绘:以海洋水体和海底为对象,研究海洋地位、测定海洋大地水准面和平均海面、海底和海面地形、海洋重力以及海洋磁力、海洋环境等自然和社会信心的地理分布及其编制各种海图的理论饿技术的学科。为舰船航行安全、海洋工程建设提供保障。
  地图制图学:研究地图及其编制的理论和方法。
  分支众多,不一一列举。
   测绘仪器
  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接收机、超站仪、陀螺仪、求积仪、钢尺、秒表等
   测绘小知识:
  
看似陌生的一个专业名词,但却是和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小到目测距离,判断方向的日常生活经验,大到国家建设,武器制导的重要科技手段,无一不与测绘联系紧密。
  测绘历史
  测绘古已有之:(1)整整100年前,金石学家王懿荣在药铺常卖的“龙骨”上识出文字,从而掀开甲骨文(卜辞)研究历史的新的一页。现已发现的十几万块甲骨卜辞材料,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系统文字材料,所记录的内容十分可观,其中地理一项,所含信息不少,可以说是中国地理知识记录史的第一篇。
  甲骨文中的地名有自然的山河名称,有多样的风向说明,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人文地理的东西。史学家称早期模糊的记载为“史影”,那么,在支离残缺的甲骨卜辞中,不但有人文的“史影”,也有人文的“地影”。对人文的“地影”, 卜辞专家如王国维、郭沫若、陈梦家、李学勤等都进行过研究推断,使我们对商代的人文地理态势,有了稍微具体的认识。卜辞中最常见的人文地理内容有城、邑、边鄙(郊区)、商王的田猎区、四土、邦方(方国部族)等,这几样东西构成了商代人文地理的主要框架。
  甲骨文材料证明商代已经出现大地域国家的早期特征,而国家领土只要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所谓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类的问题。中国古代常说“王畿千里”, “王畿”可以理解为“中央”,国土若超过了1000里,就有了“地方”。随着领土的扩大,国家机器要建立一套管理控制大地域的办法,具体说就是“中央”管控大量“地方”的办法,地理的政治内容因此出现。
  (2)不同文化的交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推动力量。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测绘在融合了西方测绘术后,也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在传播西方测绘术的先驱者中,徐光启是功绩最为卓著的。
  徐光启是明代著名科学家,他师从来到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学习天文、历算、测绘等。资质聪慧的徐光启很快得其要旨,并有所创造。在徐光启等中国学者的一再要求和推动下,外国传教士才同意翻译外国科技著作,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的测绘技术。明朝后期问世的测绘专著和译著,大多与徐光启有关。徐光启和利马窦合译了《几何原本》和《测量法义》,与熊三拔合译了《简平仪说》。徐光启认为,《几何原本》是测算和绘图的数学基础,力主翻译。为了融通东西,他撰写了《测量异同》,考证中国测量术与西方测量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他主持编写了《测量全义》,这是集当时测绘学术之大成的力作,内容丰富,涉及面积、体积测量和有关平面三角、球面三角的基本知识以及测绘仪器的制造等。
  徐光启还身体力行,积极推进西方测绘术在实践中的应用。1610年他受命修订历法。他认为,修历法必须测时刻、定方位、测子午、测北极高度等,于是要求成立采用西方测量术的西局和制造测量仪器。此次仪器制造的规模在我国测绘史上是少见的,共制造象限大仪、纪限大仪、平悬浑仪、转盘星晷、候时钟、望远镜等27件。利用新制仪器,进行了大范围的天象观测,取得了一批实测数据,其中载入恒星表的有1347颗星,这些星都标有黄道、赤道经纬度。总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徐光启都算得上传播西方测绘术最卓越的先驱者。
  (3)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测绘是由清朝康熙皇帝亲自主持进行的。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不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博学多才,勇于实践的学者。康熙帝十分喜爱地理。在整治黄、淮的工程中,他多次在现场巡勘地形,测量天文并提出具体意见。康熙三十八年春,他巡至苏北高邮,亲自用水平仪进行测量,测得运河的水位比高邮湖水位高出四尺八寸,并据此对防洪护堤提出具体要求。
  康熙帝在治理国家和抵御外国侵略的过程中,对当时的地图测绘粗略、精度不高、内容不详,甚感不满。根据一些外国传教士的奏请,决定进行全国性的大地测量。
  由于采用西方经纬度法测绘全国省级地图在我国还是第一次,为慎重起见,康熙帝在1707年底命传教士白晋等人在北京附近进行小面积的试验性测量,康熙帝亲自加以校勘,认为远较旧地图精确。于是决定全面铺开,实测全国各省。
  经过十余年的准备,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七年(1708~1718年)完成了全国性的大规模地图测绘,即《皇舆全览图》的测制。
  测绘名人
  第十六任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在25岁以前,林肯没有固定的职业,四处谋生。成年后,他成为一名当地土地测绘员,因精通测量和计算,常被人们请去解决地界纠纷。
  第三任美国总统托玛斯·杰弗逊除了政治事业外,杰弗逊同时也是测量学、农业学、园艺学、建筑学、词源学、考古学、数学、密码学、与古生物学等学科的专家;又身兼作家、律师、与小提琴手;也是维吉尼亚大学之创办者。许多人认为他是历任美国总统中,智慧最高者。在1962年一个宴请49位诺贝尔奖(Nobel Prize)得主的晚宴上,约翰·肯尼迪对满堂社会菁英致词说:“我觉得今晚的白宫聚集了最多的天份和人类知识-或许撇开当年杰弗逊独自在这里吃饭的时候不计。”(I think this is the most extraordinary collection of talent, of human knowledge, that has ever been gathered at the White House, with the possible exception of when Thomas Jefferson dined alone.)
  宁津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兼职荷兰国际航天测量与地学学院(ITC)名誉教授、全国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堂指导委员会主任,湖北省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测绘学科主编,大辞海分科主编。研究方向:地球重力场物理大地测量学。称号:大地测量泰斗、大地测量学家。
  孔祥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贡献:“精密激光测距仪ME-5000测程扩展和MAF一1型便携式频率计的研制”
  王之卓 中国科学院院士,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武汉测绘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教授。40年代发表了《航测垂直摄影光束仿射性变换》,对当时立体测图技术有重要价值。50年代,针对外国专家的山区相对定向公式不足之处,提出了精度更高的公式。从理论上对航测成图方法和空中三角测量的误差进行了分析,推演出各种方法的精度估算公式,为生产提供了理论根据。60年代初,第一次在中国提出了解析法空中三角测量加密理论与方案。80年代,指导完成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全数字化测图系统》。
  (欢迎补充)
  开设测绘专业的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平顶山工学院 武汉大学 长安大学 同济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新疆大学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河北理工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南方冶金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 河南理工大学 桂林工学院 河海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重庆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吉林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石油大学 东华理工学院 东北大学 中南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黑龙江工程学院 东南大学 徐州师范大学 贵州工业大学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南京林业大学 山东交通学院 山东农业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黑龙江科技学院 西安科技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