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著名的五个千古一帝,你最佩服哪一个?

bdqnwqk1年前学者15

论千古一帝,最厉害的还是有三个,秦皇汉武加一个隋,而然我最佩服的是秦始皇帝,春秋战国是华夏最璀璨的文明,要知道上百个国家的战争兼并,一共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战争,这么长的时间因为战争而死了多少人,只有国家一统才能结束!秦王政奋六世之余烈,历经10年一统华夏,结束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征战,终加威海内。名震天下。

国内的功绩不说了,说的太多了,对外,北命蒙恬率30万长城军团 固守长城,南令屠雎拥50万征讨百越!

世人皆知秦二世而亡,那么秦始皇统一后的十几年里,为什么没有人能成功起义?都是刺杀!在荆轲刺秦王中,那个和荆轲一起的秦武阳还没见到秦王胆就吓没了,可见秦王当时的威名。

相比较汉武帝,汉武帝前期很可怜,直到奶奶死了才掌握大权,又因母亲干政而弄的母子分裂,也因为政治原因利用和杀害了许多忠臣,这是我不认可他的最主要原因。

苏格拉底的人生三问和康德的三大批判有何相同又有何区别?

很不好意思——题目中所说的苏格拉底“人生三问”应该是不存在的,苏格拉底没问过关于人生的这三个问题;同样,康德的“三大批判”也不是题目所说的“人可以知道什么?人可以期望什么?人应该做什么?”既然如此,讨论“人生三问”和“三大批判”的异同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不过,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苏格拉底说过什么;以及康德的“三大批判”讲了什么。

关于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据说生于公元前469年——中国的孔子去世整10年,卒于前399年。还据说,他的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士。之所以用“据说”,是因为以上信息,都来自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苏格拉底没留下任何自己的著作,关于他的思想,也基本是这两个学生转述的——这有点儿像孔子。

但是问题也就来了,至少有两个问题——第一,柏拉图和色诺芬所叙述的苏格拉底思想差异很大,甚至有一些是截然相反的,信谁的;第二,这两个学生讲述的苏格拉底的观点,究竟哪些真的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哪些属于“拉大旗作虎皮”其实是这俩学生自己的意见呢?这两个问题,让后来的学者很伤脑筋。关于第一个问题,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色诺芬讲到的苏格拉底,不少是从柏拉图那里“转发”的,尽管他又做了些加工;第二个问题,学者们反复筛选了一下,列出了更可能真的属于苏格拉底自己的意见。国外就此出版了不少专著,咱们的北京大学,基于这些著作加上自己的研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本《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中收录了可以认为属于苏格拉底的思想。 那么,苏格拉底都有哪些哲学论述呢?

首先,伦理学在他的哲学中占有中心的位置。苏格拉底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神按一定目的安排好的;人没有认识自然的能力,研究自然及其规律是对神的干涉,是对神的亵渎。哲学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对自然的研究是劳而无功,得不出任何结果来的。哲学的目的,是教导人们怎样过道德的生活。要实现这个任务,就必须对永恒不变的普遍道德概念——真正的善有所认识。他主张从怀疑自己开始——“我知道我什么也不知道”。他说,即便那些公认最聪明的人,其实和他一样,对真正的善并不了解。差别在于,那些人自作聪明,强不知以为知;他和这些人之不同,就是承认既不知道,也不自以为知道。他引用了德尔裴太阳神庙的铭文作为自己哲学的格言——“认识你自己。 ”他说,如果能认识到人的智慧很少有价值或根本没价值,人实际上是一无所知的,才能承认神是最聪明、最有能力的。认识自己一无所知,是人们改善心灵,培养道德的第一步。他进一步说,“道德即知识”。从来没有人明知恶而去作恶,一切罪思都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勇敢、节制和敏悟等这些优良品性,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理性的心灵来指导,它们不仅不能使人为善,给人带来益处,而且会给人带来害处。因此,“道德就是知识”。 其次,是他以“概念论”为核心的认识论。苏格拉底认为, “知识”主要是指对道德的永恒不变的一般概念的认识。他说,人的感觉所感知的是经常变幻不定、永不同一的东西。因此,感觉不能帮助我们认识真理,“如果我们以眼睛看着事物或试想靠感官的帮助来了解它们,我的灵魂会完全变瞎了”。只有抽象的道德概念才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苏格拉底继承并发挥了华达哥拉斯关于灵魂不死和“身体是灵魂的攻墓”的说法。他认为,人的心灵在人出生之前就已存在,当人活着的时候,人的心灵和身体结合在一起,受着身体的牵累;只有死后,才能得到所希望得到的知识。普遍道德概念怎么获得呢?苏格拉底提出了他的著名的方法“问答法”。这个方法包括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实际上,苏格拉底的这个方法,是针对古希腊盛行的“辩论”提出来的,所以他也称这个方法叫“辩证法”——当然和后来人们理解的辩证法的含义是有很大区别的。所谓“讽刺”,是说在谈话中要让对方讲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揭露对方观点中的矛盾,以使对方承认自己其实是一无所知的。“助产术”,是说在揭露对方意见的矛盾后,要把自己的意见告诉对方,提示对方这个意见其实已经潜藏在对方心灵中了,不过只是帮助他把这个真理“降生”而已。“归纳”,是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下定义”是给这个共性一个明确的概念。

以上大约就是苏格拉底哲学的概要了。可以肯定的是,苏格拉底没说过“人生三问”类似的话。现在的人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归纳”和“下定义”也未可知。

关于康德。 康德,1724-1804,终其一生住在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就是现在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是处于波兰和立陶宛之间的一块飞地。康德早期著作涉及科学的更多。1775年,他读到了休谟的著作,惊呼把他“从独断的噩梦中唤醒”,于是发奋研究哲学,写下了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1786);《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

需要交代一下时代背景。西方近代哲学是从笛卡尔开始的。在经历了数百年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统治之后,随着文艺复兴和科学的发展,迫切需要哲学回答人的思维能力的界限是什么,人类获得的知识何以可靠这样的问题。笛卡尔开了这个先河,并且开创了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两条研究的线索。欧洲后来的哲学家们,确实曾长时间围绕前述问题,沿着这两个线索展开自己的论述的。不过到了休谟,形势急转直下,他一下子把两条线索都推进了死胡同。康德被休谟惊醒,他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局面。 具体来讲,用美国哲学家剃利的话说,康德需要“一方面限制休谟的怀疑论,另一方面限制独断论;反驳和摧毁宿命论、无神论以及唯情论和迷信。”所以,康德迫切地需要一种认识论——这种认识论要研究普遍和必然的知识的可能或不可能、来源、范围和界限。康德说,以往的哲学是独断的——它往前行进而沒有预先批判它自己的能力。现在必须批判,或开始不偏不倚地考察理性一般的能力。 三大批判就是这样诞生的。

《纯粹理性批判》,以考察理论的理性或科学;《实践理性批判》,考察实践的理性或道德;《判断力批判》,考察美学和目的论的判断,或艺术和自然中的目的。 三大批判的具体内容不必介绍了。可以肯定的是,这三大批判,和所谓“人可以知道什么?人可以期望什么?人应该做什么?”没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