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段玉裁《广雅疏证注序》的两段翻译成现代汉语,谢谢!

bdqnwqk1年前学者16

段玉裁《广雅疏证注序》译文:
小学(说语言学有点大,从学科分类的角度讲,对译为汉语言文字学也许好些)有形音义三个方面的内容,三者相互推求,举出其中之一可以得知另外两个。
形音义都各自有古今之别,六个因素相互推求,举出其中之一可以得知另外五个。古今这对概念,并非有固定的指称。
如果以三代为古,那么相对的汉代就是今;以汉魏晋为古,那么唐宋之后就是今。圣人造字(这里的字是广义的概念,实际上包括了语言中的词而言),先有意义然后为这个意义制定声音(也就是先有所指然后为此所指确定能指的形式),制定了声音之后就创制形体。
读书人考证一个字,依据字形来得知其读音,通过读音来得知其意义。学习经典没有比得知意义更为重要的,而得知意义的方法没有比知晓读音更为确切的了。

《周礼》列出的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这四个,是关于形体方面的。
转注和假借两个,驾驭形体,是关于音义方面的。三代小学的著作没有流传。现在保存字书(形体方面的著作),以《说文》为首,《玉篇》等之后的次之。
韵书(音韵书籍)以《广韵》为首,《集韵》等之后的次之。辞典(词义训释的书籍)以《尔雅》为首,《方言》《释名》《广雅》等之后的书次之。
《尔雅》《方言》《释名》《广雅》,讲的都是转注假借的条目。意义从属于形体,这就是转注(段玉裁认为所谓“建类一首,同义相受”就是说用同部首的字互训);意义从属于声音,这就是假借(因为假借是因为声音相近而发生的)。
出处:
原书为《广雅疏证》,成书於乾隆六十年,由王念孙所写。《广雅疏证》是一部系统整理、阐述《广雅》的著作。
实际上,《广雅疏证》乃是王念孙借《广雅》一书以畅述其音韵、文字、训诂之学识的集大成之作,更是清代语言学史上成就较高的小学要籍。
后由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注序。



扩展资料:
段玉裁的文献整理成就:


段玉裁不但在整理文献的实践中作出了不朽的业绩,同时他总结实践经验,又提出很多卓越的见解,诸如“改字”问题、误校问题、分别作者之是非与本子之是非等,卓识宏议,发人之所未发,至今为学者所称道。
关于“改字”问题,总的说来,他是主张“勇改”的,认为当改则改,知错不改反而会留下后果。但是他同时又反对妄改、擅改,因为妄改、擅改会造成更恶劣甚至难以挽回的后果。
甘苦有得之言,发人深省!段玉裁校书不迷信古本,而是主张依靠自己的学识,善加判断。他分析经书的“疏”与“经注”本来都是各自单行的,各家所守的“经注”以及单行的“疏”受授不同,其字其说龃龉者多。
自《十三经》合刊注疏音释,学者能够识别其源流同异的并不多。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古本来校勘经书的文字,已不能够解决问题,最后只有凭借自己的学识作出抉择。《十三经注疏·释文校勘记序》指出:“顾自唐以来,而徒沾沾于宋本,抑末也。”
可见段玉裁不独鄙视俗本为不足据,就是通常以为的精善宋本,也亦去其积误而探其义理以定是非,这就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了。
他认为校勘者必须具备深厚的学力和扎实的基本功。段玉裁在校勘方面的绝诣,有很多校例已为当代发现的敦煌写本、阜阳汉简所证实,不能不令人叹服。
其所著《古文尚书撰异》勘正今本误字甚多,当时无别本可参,仅凭理校,今与敦煌写本对校,每多合者。
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云:曾以《尚书》残卷《益稷》、《禹贡》两例“持与段氏《撰异》对读”,其中段氏所定“脞字从肉”、“繇字不从草”等例。
“今照此写本,段君之言为定谳矣”。又如段玉裁在《诗经小学》中判断《诗经.墓门》“夫也不良,歌以讯之”的“讯”为“谇”之误,安徽阜阳汉墓出土的《诗经》竹简正作“歌以谇之”,证实了他的判断完全正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广雅疏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段玉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