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时期气候比现在温暖,为什么海平面没有上升?

bdqnwqk1年前问题5

这道题不是科学家经常解释话题吗?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平均气温不断的升高,冰山逐渐融化,水位不断上升,这是大自然的变化,科学家早在若干年前就早己预测到的事,否则某岛国千方百计侵犯我国谋求晒身之地呢?

水位的不断上升,岛国的地域面就会越来越小,一碰上海啸,台风很是危机四伏。

普通老百姓也有感觉,现在冬天没有过去冷,我们小时能在冰上一齐玩,冰很结实,现在就不行了,以前没自来水,冬天到河里淘米洗菜,都得拿大锤砸,很费劲的才砸出个洞来,现在基本满河结凍都少了,有也是薄得很,当然要看在哪个省份,我们是江苏苏中地区的,我国的北方的冬天还是冷的。

总之海平面增高应是冰山融化造成的。夏商周的记载也可能是曲部地区,哪有现在的科学发达,单说交通问题,南极到北极,没相当科学的测量仪,未必就准确,也只能大体估计,也到不了哪种地方,而气候变化极大,不是现代破冰船,直升机,古代没有这种设备的,大概就这样吧!

从中国几千年的气候变化来看,中国现在是否气候变暖?

否!上个世纪末全球气温上升,也就是所谓的温室效益,引起了全球各国政府高度关注。很多科学家表明,现在全球正在变暖,这话对不对呢?从他们的论证过程来看,是有一定的根据和道理的,但是就历史时期气候的变化来看,这是说法还为时过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在我们观测到的气象现象和温度高低,是用现代科学观测仪器进行测量的。如我们常说的降水、风力、风向、气温等等,测量时间还不到两百年,能够追溯18世纪的气候状况的资料,在全世界只有五十来个点,而且这五十多点大多集中在西欧地区,对于全球而言,这不具有代表性。但是气候的变化,它有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如我们知道的太阳变化的周期是十一年,但是有的时候是几十年一个周期,有的时候是几百年一份周期,甚至有时候几千年为一个周期。如果我们只根据现代的气象资料,气温可能是有上升的趋势,但是如果我们扩大时间周期,放到五百年、一千年甚至更长来看,气温是不是也在上升呢?就算气温上升了,它会不会下降呢?

下面这张图反映了公元前3000年到1950年近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变化大势。这里我要解释一下,这幅图是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一文绘制的。公元前3000至1100年为考古时期,当时除开刻有甲骨文的部分文字外,没有文字记载 ,要运用考古资料;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1400年为物候时期,对物候现象有文字记载,根据物候现象判断气温情况;公元1400年至1900年为方志时期,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所修的方志对当时气候现象有记载;1900年以来我国开始使用仪器测量,但是只仅仅限制于东部沿海地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地方气象测量站是1958年以后建立的。

从这幅图可以看出,以公元1000年为界,1000年以前气温普遍偏高,大部分时间段气温比今天要高,1000年以后气温偏低。考古资料显示,在公元前三四千年前,气温普遍较高,温暖湿润的环境孕育了早起的黄河文明。甲骨文一般是反映商朝的时候,在甲骨文里有记载商王在王都附近打猎,打到了大象。商王的王都在今天河南安阳地区,商王出去打猎打到的大象,说明是野象,不是驯象,也不是人工饲养的。而今天的野象,大部分已经退却到云南境内。仅仅上面一个例子,可能不足以说明问题,还有其他的更多的证据。如在《诗经》》里反映,黄河以北地区的河南淇县境内有竹园,当然今天在北方部分地区也有竹子,这个不同,这些竹子是经过人工驯化后栽培的,《诗经》里面记载的是大片的,是野生的。今天竹子一般都在淮河以南地区生长,淮河以北地区就没有大片竹子群落了。“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以来, 竹类分布的北限大约向南后退纬度从1-3度”。在唐朝也是一个温暖时期期,据史料记载,在唐朝的关中地区有柑橘种植,不是观赏性的,而如今柑橘种植大多在亚热带地区,在唐朝的长安常常出现冬季无冰期,“唐代长安无雪的记载多余历史上任何朝代”。种种迹象表明,在中国历史上温暖时期远远比今天的气温高。在历史上,也有比今天温度低的时期,如在《竹书纪年》中记载公元前930年和公元前897年出现极端寒冷天气,所谓“江汉俱冻”。在公元1111年冰封太湖,在太湖上可以跑马,湖中的洞庭山上的柑橘树全部冻死,苏州运河上经常结冰。到了1400到1900年,称之为明清宇宙期,这一时期气温普遍偏低,史料大量记载极端寒冷天气。

总之,从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化来看,今天的气温不是最高的,也不是最低的,今天的气温远远没有超过历史的极限,所以说全球变暖的论调还为时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