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70年代在德国发生了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即什么运动

bdqnwqk1年前百科11

应该是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发生于德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也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德规模的文学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运动的名称源出自德国作家克林格的剧本《狂飙突进》。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它的主要参加者大多是属于市民阶级的青年作家。文学史家也称这一时期为天才时期或天才时代。旧的德国文学史大多把狂飙突进看作启蒙运动的反动,说它要使德国人的生活与艺术摆脱启蒙运动的理性枷锁。关于狂飙突进运动新的研究成果,则认为它不是启蒙运动的反动,而是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启蒙运动的主要倾向,在狂飙突进中得到提高与加强。

简单阐述一下德国的历史及各名胜古迹?

德国历史


柏林,作为德意志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城西依照巴黎凡尔赛宫建造的夏洛特宫,菩提树下大街上精美的古典建筑,还是斯比河畔众多的博物馆,都很有吸引力。

   柏林既是个历史古城,又是个集文化、博物馆和不夜天娱乐设施于一身的城市。每年一度的文化节、音乐节、爵士节,再加上市内五十多所博物馆及展览馆;入夜后的酒吧,啤酒和夜生活场所,无不反映出柏林是个活泼多姿的大都会,足以令游客留连忘返。

【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er Tor)】 游客游览德国,一般都会以勃兰登堡门作为起点。这座凯旋门的主体形式依照希腊的雅典卫城山门修建,采用了6根陶立克柱式支撑着两段式的平顶女儿墙,上面安置着一座青铜雕像;驾驶战车疾行的胜利女神。二百年来风雨的侵袭已使原本乳白色的花岗岩呈灰褐色,更显得饱经沧桑,它可称得上是德意志民族几度兴衰的见证。

   近40年前,二战后的德国再次被分割,勃兰登堡门也由此成了东、西柏林的分界线。

   1990年10月3日零时,东、西柏林的民众终于盼来了国家的重新统一,勃兰登堡门下奏响了贝多芬的《欢乐颂》。从此,这座历史的见证者再次成为德意志首都的标志。

【记忆教堂(Kaiser Wilhelm Gedachtnis Kirche)】 记忆教堂原本是柏林市中心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二战中遭到炮火的毁坏。尖顶被截断,山墙坍塌,全身伤痕斑斑,后面半部完全消失,只有钟楼上的时针永远地固定在被毁的时刻。柏林市政府并没有去修复它,而是将其按现状保留下来。时时提醒人们不忘历史教训。

   旧教堂内部被布置成展室,陈列着战争前后柏林的历史图片。一扇带有弹孔并且扭曲的铜 门碎片,更使人真切地感受到那场可怕的战争。在教堂残迹和两侧,分别修建了新的礼拜堂和钟塔。建筑外观朴实,呈十字网格状的框架饭店包裹着八角形的建筑,网格中镶有彩色玻璃。

   走入教堂内,周围没有灯光,只能看到无数蓝色的小方窗,象天上的繁星。置身其中,恍如隔世。正中墙面上金色的耶酥圣像,张开双臂,俯瞰着大地,背后传来舒缓而凝重的琴声。使人顿觉宁静而幽远,不由得低头而思。

   离教堂不远处,有一座造型扭曲盘旋的雕像,它如一只取景框,将记忆教堂框在中间,组合得恰到好处。

【柏林墙(The Wall Remains)】 柏林墙是柏林最闻名于世的景观。如今只剩下不足百米的一小段了,是那么的不显眼。柏林墙拆掉后,来这里的游客锐减了许多。这堵灰墙其实是这个城市最显眼的风景。以前许多西方游客曾慕名而来,在前西德这方的眺望台上借助望远镜窥视一番前东德的街道,便会带着初识共产主义神秘面貌的心情满意而归。如今真的谁都可以漫步于“ 共产主义街道”上了,人们却失去了好奇心和兴致。然而,这堵墙对于原东德人就是另一番意味了。战时,曾有几百名东德平民为冲越这堵墙而丧生。

   如今的柏林墙大多已不见踪影,只有很少的几段作为历史遗迹被保留下来,现存较完整的一段柏林墙,现在用来举办一个名为“恐怖地形”的露天展览,大量的图片,文件展示了纳粹时期的恐怖罪行。

【柏林宫廷剧院】 柏林宫廷剧院是由德国杰出的建筑设计大师申克尔呕心沥血设计的作品,代表了德国古典复兴建筑的高峰。入口前宽大的柱廊由六根爱奥尼柱子和巨大的山花组成,突起的观众厅造型新颖,细部精致,两旁的侧翼使主体更加突出。剧院主入口前有一座白色大理石雕塑,是德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席勒的雕像。剧院的南、北两侧各有一座穹顶教堂,三栋建筑把剧院东侧围出一片广场。夏季,这里可举行露天演出,别有风味。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是现代建筑的先驱密斯·凡·德罗所建,美术馆本身是一件钢与玻璃的雕塑,里面的陈列品有从印象派到德国表现主义、现实主义、立体主义的绘画作品,乃至亨利·摩尔等人的大型雕塑。在它的对面,柏林爱乐音乐厅金黄色的墙面和曲折和造型有如乐海中的扬起的风帆。    

莱茵河
   莱茵河是德国最著名的自然景色,亦是德国旅游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南境,西流入德、法、然后至北海入海,全长2000余公里,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

   莱茵河全长1300公里,发源于瑞士圣哥达山,流经法国、德国和荷兰入北海。它是仅次于伏尔加河、多瑙河的欧洲第三大河,沿岸是绵延不尽的葡萄园,如珠串一般的古堡,和精致而艳丽的田园村镇 。

   在莱茵河乘游艇顺流而下,这段航程,是德国观光区中最特别的地带,从梅茵斯到科不林斯之间这段长90公里的路段是莱茵河的精华所在,两岸悬岸绝壁,山谷陡峭,其侧有壮观的葡萄园,高耸入云的岩峰,陆续出现的古城及围在教堂尖塔四周的村庄;欣赏莱茵河两岸绮丽动人的原野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从法兰克福到科布伦茨一段被人们称为莱茵河最美丽的部分。在这个河段上没有架设一座桥梁,来往过河全靠摆渡,目的是保存河段自然的风貌。其实整条莱茵河都是那么美丽,这段河流由此也并不显得那么出众。众们极尽 能事去赞美她,多半是受到了德国伟大的浪漫写实派诗人海涅的影响。大诗人笔下那个忧怨而美丽的罗蕾崖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那块鼎鼎大名的山岩其实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传说中美丽的女妖就是独坐在这块并有出奇的山岩上唱歌的。过往船只上的水手都沉醉在女妖的歌声中,也不管河中的礁石,只顾痴迷地仰望山岩上的女妖。于是那些被诱惑的水手都落得个葬身鱼腹的结果。

   为了纪念,浪漫的人们为传说中的女妖塑了青铜像。不过女妖的塑像没有放在那块高高产罗蕾崖上,而是立于河流中间的礁石上。这样一来,过往船只上的水手不用抬头便可一睹女妖迷人的容颜了,船毁人亡的灾难就再也没有发生。  

法兰克福
   法兰克福是游客到前西德的大门,东西德合并后,仍占相当重要的角色。 法兰克福虽为群山环绕,却是德国最酷热的地区,但从10月至次年3月间,却终日被乌云笼罩,景观特殊。到这里旅游最好从4月开始,此时,苹果和杏仁嫩绿的幼芽开始吐新蕊,绿草如茵,更添风情。市中心的豪普特巴赫广场、圣凯萨林教堂、圣保罗教堂、旧市政府及德国大文豪歌德故居等地,均具有悠久的历史,值得一游。

   当游客漫步于法兰克福这座城市的时候,会感觉法兰克福的一切都是崭新的,因为在二战期间,这座城市中80%的建筑被盟军的轰炸机炸毁,至今火车站还残留了一堵墙,是市中心战后唯一还“站”着的建筑,现已成为这座城市中仅有的一座真正的古建筑,而其它貌似古朴的建筑,如市政厅、歌剧院、大教堂,都是战后法兰克福市民捐资重建的。

   法兰克福是欧洲现代建筑之都,千姿百态的现代楼宇被玻璃装饰着,在阳光下熠熠闪光。欧洲最高的大楼—德国商业银行就矗立在这里,进而又成为欧洲现代生活的中心,法兰克福的汽车展览、图书展览、消费品展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的生活被现代化的楼宇映衬得更加热烈多彩。

   玻璃装饰是法兰克福建筑的特色,整座城市都闪烁发光。财和大街是这座现代都市中最精彩的部分。这条步行街的两侧汇集了各种门脸,各种风格的商店,是此地的购物中心。人们称这里是“德国的曼哈顿”,实际上这条街要远比曼哈顿幽静美丽得多。这座城市没有那么多的人,购物街也就一扫熙攘拥挤的容貌。街中间种了许树木,树旁有圆圈状的座椅,成群的鸽子飞起又落下,整座城市幽静而动人。


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 Gate)位于柏林市中心菩提树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汇处,是柏 林市区著名的游览胜地和德国统一的象征。公元1753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定都柏林,下令修筑共有14座城门的柏 林城,因此门坐西朝东,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便以国王家族的发祥地勃兰登命名。初时此门仅为一座用两根巨大的石柱支撑的简陋石门。1788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二世统一德意志帝国,为表庆祝,遂重建此门。当时德国著名建筑学家卡尔·歌德哈尔·阆汉斯受命承担设计与建筑工作,他以雅典古希腊柱廊式城门为蓝本,设计了这座凯旋门式的城门,并于1791年竣工。重建后的城门高20米,宽65.6米,进深11米,门内有5条通道,中间的通道最宽。据史书记载,中间的通道在1918年德皇退位前仅允许皇族成员行走。门内各通道之间用巨大的砂岩条石隔开,条石的两端各饰6根高达14米、底部直径为1.70米的多立克式立柱。为使此门更辉煌壮丽,当时德国著名的雕塑家戈特弗里德·沙多又为此门顶端设计了一套青铜装饰雕像:四匹飞驰的骏马拉着一辆双轮战车,战车上站着一位背插双翅的女神,她一手执杖一手提辔,一只展翅欲飞的普鲁士飞鹰鹫立在女神手执的饰有月桂花环的权杖上。在各通道内侧的石壁上镶嵌着沙多创作的20幅描绘古希腊神话中大力神海格拉英雄事迹的大理石浮雕画。30幅反映古希腊和平神话“和平征战”的大理石浮雕装饰在城门正面的石门楣上。此门建成之后曾被命名为“和平之门”,战车上的女神被称为“和平女神”。
   无忧宫(Sans Souci Palace)位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部勃兰登堡州首府波茨坦市北郊。宫名取自法文原意“无忧”(或“莫愁”)。无忧宫及其周围的园 林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1745—1757年)时期仿照法国凡尔赛宫的建  筑式样建造的。整个园林占地290公顷,座落在一座沙丘上,故也有“沙丘上的宫殿”之称。无忧宫全部建筑工程前后延续了约50年之久,为德国建筑艺术的精华。无忧宫前是平行的弓形6级台阶,两侧由翠绿丛林烘托。宫殿前的大喷泉  是用圆形花瓣石雕组成,四周用“火”、“水”、“土”、“空气”4个圆形花坛陪衬,花坛内塑有神像,尤以维纳斯像和水星神像造形最为精美、生动。据说,整个宫内有1000多座以希腊神话人物为题材的石刻雕像。正殿中部为半圆球形顶,两翼为长条锥脊建筑。殿正中为圆厅,门廊面对一座大喷泉。瑰丽的首相厅的天花板装潢极富想像力,四壁镶金,光彩夺目。室内多用壁画和明镜装饰,辉煌璀璨。宫的东侧有珍藏124幅名画的画廓,多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荷兰画家的名作。在无忧宫的花园内有一座六角凉亭,被称为中国茶亭。茶亭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伞状圆形屋顶、上盖碧瓦、黄金圆柱落地支撑的建筑结构。亭内桌椅完全仿造东方式样制造。亭前矗立着一只中国式香鼎。据说当年普鲁士国王常在此品茶消遣。 
   科隆大教堂(Cologne Cathedral)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位于德国  科隆市中心的莱茵河畔。东西长144.55米,南北宽86.25米,厅高43.35米,顶柱高109米,中央是两座与门墙连砌在一起的双尖塔,这两座157.38米的尖塔像两把锋利的宝剑,直插苍穹。整座建筑物全部由磨光石块砌成,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多平方米。在大教堂的四周林立着无数座小尖塔,整个大教堂呈黑色,在全市所有的建筑中格外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