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名著的读后感
读完他的《文化苦旅》,觉得自己对我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余秋雨的语言风格精致而洒脱,深邃而高远,凌厉而优雅,让我受到震动和感染。每读到一处,每写一物,他都把历史和文化贯穿其中。现实的描写,历史的回顾,文化的思考,让人把这个地方的大概做一了解,耐人寻味,教育意义极强。他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爱憎分明。对道士塔的主任王圆录是彻骨的恨,对中国官员的昏庸的恼怒,对莫高窟中敦煌的赞美,对苏州名妓苏小小的同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颂,都足以表明这一点。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一位作家这样说过:同样民族文化的消亡是一种悲哀。可以这么说,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一个民族的象征。而在《文化苦旅》中,作者那种对于文明,文化的寻找和思索,那种对于人生的殷切关怀,那种对历史的叩问和发思,无不给人以精神上的洗礼。他以思想者语言的灯塔给航行者以深切的眷顾和高远的指引。
江河解冻,大地花开,都只因为阳光。我们需要照耀,需要思想和智慧的照耀。余秋雨的作品就像阳光,它照耀高文化程度的知识阶层,也照耀草根阶层的平民百姓,更照耀我们这些有点浮躁,狂妄,有点幼稚,无知的青年学生。物质享受,视觉盛宴之后别忘了建造自己的精神家园。不能盲目推崇西化,追求时尚,了解一下历史,重温一下民族文化也是很有必要的。况且我们是学生,是国家不久将来的主力军,学习本国历史和文化也是必须的,必要的!
不管时代的脚步怎么加快节奏,向善向美,向人生高尚境界的前行,总是大道。不断的重温历史,了解文化,才能让我们的精神绿荫枝繁叶茂。
这是我读《文化苦旅》第一遍的感受,或许有些肤浅,还没有达到作者所预想的对人们的教育效果。我想再读一遍或几遍,力争让书中的思想在我心中升华,匡正自己的行为,提高我自身的境界。在默默之中,成为一种无声的指引。
另一篇
文化苦旅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一部集历史文学于一身的著作,在我读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历史在呻吟在倾诉,余老师只不过通过他手中的笔把它表现了出来.他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文化在慢慢的消亡.
有些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一些文化,我并不是说学习西方的文化不好,可是不能为了学习西方而把自己的民族文化抛弃了,这是十分可悲的.
文化苦旅的苦体现在什么地方?怎么体现的?中国的文化为什么会体现?这几个问题有时候我在想,这也是我读过这部书之后的感觉.我是学习历史的,有些时候我沉迷于过去,所以我对古代史特别感兴趣,当我看到在我国古代的灿烂的文化的时候,民族的自豪感就会在我心中升起;但是等我学到近代是时候,一种愤怒,一种耻辱涌上我的心头.
的确,是有一部分文化传统在逐渐消亡.但是,这并不影响社会历史的前进与发展.有一些东西被人们逐步淘汰掉,同时,也有更多的客观规律被人们所掌握.人类社会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方向是有选择性的.好的东西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东西,我们就应该有选择性的吸收借鉴.当然,对那些个糟粕,就应该毫不犹豫的摈弃.我这个网名就是一个比较大众化的名字.
我以前也是学专门史的,对于中国近代历史也是在所学范围之内.我认为,学习研究历史,不但要掌握历史规律;更应该通过所掌握的历史规律去预测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也就是用唯物辩证法之中的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研究历史,必须保持客观谨慎的态度.历史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历史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也有紧密的联系.看待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必须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国情和社会发展状况,以及世界范围内的人类文明发展状况.因为,中国也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
研究历史不但要看到文化层面,还要看到其生产力发展的层面,以及生产关系的层面.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构成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苦旅的苦体现在什么地方?怎么体现的?中国的文化为什么会体现?
答:对于文化苦旅的苦主要体现在一部分思想文化的超前性与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产生了矛盾.由于矛盾本身存在对立与统一,如果这种矛盾更偏向与对立的话.那么,这种矛盾就会阻碍一部分思想文化的前进发展.苦也就体现在这种矛盾上面.至于是如何体现的,就在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对某些思想文化的摧残与扼杀,以及社会对这类思想文化的消极应对甚至是否定.当然,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无限循环过程.也就是讲,有苦的时候也会有甜的时候.
中国的文化为什么会体现?中国的文化靠中国的社会来体现.也就是靠现实的人和生产力来体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物质层面的发展,同时也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而社会的发展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人的本质就是,人不是单个的抽象物,在现实意义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始终存在矛盾,那么,生活在这种矛盾之中的人,如果对此矛盾产生认同,被 社会认同的文化便体现出来;反之有一部分文化便会产生超前性.当学者对文化研究产生困惑的时候,在精神上会出现抑郁,这是正常的.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对事物的认识需要通过实践来获得.实践高于认识.同时,实践也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科学性的唯一标准.对于文化的思考应该结合客观物质世界和社会环境.
再一篇
浅品《文化苦旅》
书写,书写文化之苦旅。 描述,描述历史之盛衰。
――题记
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我一直以来欣赏懂史且敢于评论批判历史的学者,而也同时认为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无数学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万千部文史学散文著作中最为出色的上品。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也许有些的观览完全无心,但撰成此书的灵感源头绝对是有意的。很明显,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历史的轮盘上的空白。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因此,“正视过往与当下”,便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抽一枝柳条,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
走进余秋雨,走进《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