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为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已经进行了长达20年的谈判这句话中气候变化是指什?

bdqnwqk1年前问题12

  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知识产权问题一直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争论的焦点之一。联合国近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高级别研讨会”发表了《关于气候技术全球合作的德里宣言》,呼吁发展中国家加快、加大气候友好型技术的应用。很多国家代表都同意,不能空泛地谈论技术转让,尽管知识产权问题还需要更多磋商,应建立专门基金支持气候友好型技术的开发、转让和应用,并进行定期评估。
  

来自中国、印度、日本、新加坡、美国和欧盟等国的代表与会,中国和印度代表认为,技术转让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应尽早在国际公约框架下确定适合的转让机制,并反映在即将于12月举行的旨在缔结一项新的全球气候条约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成果中。

呼吁技术转让

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技术开发与转让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作用,而且有关国际公约也明确了发达国家以优惠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气候友好型技术的义务。
  但多年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转让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也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纷纷呼吁加大“绿色技术”应用的原因所在。

《德里宣言》建议,要建立多种国际合作机制,促进气候友好型技术和产品的联合研发,推动气候友好型技术的应用,并缩短技术开发、转让和应用所需的时间,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共同参与。
  

印度总理辛格认为,气候友好型技术应被视为全球公共产品,应找到适合的机制激励有关新技术的研发,推动新技术以可负担的价格在发展中国家应用。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呼吁发达国家兑现承诺,采取切实行动,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起,推动有关技术转让的国际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
  关于知识产权与技术转让问题,他表示,知识产权应为技术创新服务,不应成为技术创新的障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等机构应使二者保持平衡。如果国际社会就此进行合作,会找到更和谐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李玉光在发言中指出,当今世界可再生能源技术分布的不均衡延滞了该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要谋求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就必须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来获取关键性的技术。特别是,鉴于可再生能源技术传播的紧迫性和技术的高度复杂性,我们需积极寻求常规商业转让方式之外的解决途径。其中,运用知识产权工具,如,提高专利文献的利用率、加强对现有技术的检索与分析等,不失为促进相关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对气候变化做出全球性回应的有效途径。
  

知识产权拉锯战

事实上,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中,知识产权拉锯战由来已久。采取何种方式扩大技术应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明显差异。

联合国关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会议。谈判正在努力修改与技术转让有关的知识产权参考文献,但知识产权事宜仍然没有得到正式解决。
  一些代表们说道,77国集团和中国会坚定不移地表示,知识产权非常重要并描绘着技术转让的障碍。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知识产权不被视为阻碍了技术转让而是提供了创新激励的机制。

发达国家代表们称,欧洲国家和美国及大多数其他发达国家认为,知识产权事宜在气候变化谈判中没有一席之地。
  知识产权应该在已经有这方面授权指令和专门知识的全球性机构中讨论,例如WTO。

会议公布的第36号非正式文件大大减少了知识产权在重要文本正文的语言,将这些有关知识产权的措施转移到附录中。根据欧盟代表们称,美国称他们可能会从文本删除这些段落。有关知识产权的段落这么说道:“‘技术部门’被要求找到恰当的措施去解决发展中国家遇到的技术研发和转让的障碍,包括这些知识产权相关权利,以便采取行动缓解和适用技术转让。
  ”

发展中国家认为,这意味着知识产权事宜可能被推迟到哥本哈根会谈之后。他们不同意改写文本的前一修订版本,他们认为重新修改将缺乏透明度,现在正努力将关于知识产权的措施放到正文讨论,而不再放在附录中。

在此之前,通用技术、微软、杜邦、西门子等著名企业在今年5月正式宣布成立“创新、发展和就业联盟”,在美国国会和国务院中施加影响,要求在气候变化谈判中保护企业在环境保护技术方面的知识产权。
  他们担心,巴西、印度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将会在气候变化环保技术转让问题上,如同“公共健康”问题一样,在WTO寻求修改TRIPS规则。正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代表所称,知识产权讨论已经上升到政治层面。

酝酿开源运动

知识产权问题迟迟无法达成共识,成为全球气候合作的一大障碍。
  知识产权人士呼吁,面对全球变暖这一人类文明的严重威胁,在减排技术领域或可持续发展技术领域也迫切需要一场开源运动。遗憾的是,目前进展微小。

蒙特利尔保护臭氧层协议就是一个例子。目前,不破坏臭氧层的新一代冷冻剂技术专利,由杜邦等发达国家的大公司所垄断。
  蒙特利尔协议没有规定强制许可,发达公司可以继续为其专利产品索要高价,同时,发展中国家被给予了更长的缓冲期,以换取对这些专利权的无条件保护。以氢氯氟碳化合物为例,发展中国家仅需在2016年1月1日冻结其生产,并在2040年1月1日全部销毁。这项协定看似是双赢的妥协:发达国家可以继续享有垄断性专利的收益,发展中国家可以继续享受低成本的氢氯氟碳化合物。
  但实际上,输家是环境本身。某些类型的氢氯氟碳化合物,近年来的使用增长迅速,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和印度制冷需求的迅速增加。这些类型的氢氯氟碳化合物是极为强大的温室气体,其致暖效应超过二氧化碳数万倍。结果,2006年见证了历史上最糟糕的臭氧层消失。

在这场呼唤开源的运动中,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成为重要一员。
  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挑战,WIPO准备搭建技术交流平台,促进新清洁技术的更广泛应用。据报道,用于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清洁技术”申请了大量专利,WIPO将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这些专利,使之促进而不是限制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获取清洁技术。

WIPO称,并不想“消极等待”气候变化技术陷入激烈的公开辩论中。
  通过其国际专利申请制度,WIPO拥有巨大的技术信息宝库,可提供在线平台,让企业共享有关清洁技术创新的信息。企业可以利用在线交流公布其技术,以期与他人在商业基础上开展合作研究。参与者保证“基于公平、合理和非歧视性的条款”,授权许可绿色技术,任何公司可以在系统中获取信息,用于研究。
  

此外,欧洲专利局已被授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观察员身份。今年4月,欧洲专利局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贸易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中心一起开展了绿色专利研究。这三家组织计划在欧洲专利局于哥本哈根组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边会中出示初步调查结果。

据业内人士称,知识产权拉锯战造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下的技术转让机制至今没有让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任何一项科技。
  要让全球气候合作有所突破,挑战现有规则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