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里的记载,哪些是真哪些是假?有人说我们看到的史书都是第二历史,你们怎么看?
小秘书邀请回答这个问题,那就谈谈我的看法吧。题干部分其实是两个问题,咱们一个一个来说。
一、史书的真假说这个问题之前,先来说一下史书。
历代史书,一般我们分成正史和野史。但这个说法,如果只看字面上的意思,可能很多人会有误会,觉得正史就是正确的历史,野史就是不可靠的,实际上这属于望文生义。正史和野史的区别,主要在编撰者的身份,官方修的(或私人修撰后经官方认可的)便是正史,非官方的私家修史,便是野史。从体例上说,官方修史从太史公《史记》奠定了纪传体的体例之后,历朝历代都遵循这一体例,所以更严格地说,所谓正史,就是官方修订的纪传体史书。
司马迁像就记载的可靠性来说,正史野史哪个可靠?如果从总体上说,肯定是正史的可靠性更高一些,因为多数情况下,正史的修撰是一个官方主导的政府行为(尤其是隋唐以后),汇聚了当时最顶尖的史家,占据最充分的资料(主要是前朝的实录和起居注等档案)。但如果具体到某一部史书,那这个问题其实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私修野史就不可靠吗?这个是要具体分析的。有一些我们今天研究历史很重要的史料,其实也都是私修,比如《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等等。所以,宽泛地讨论史书是真的假的,或者正史野史哪个更真实,我觉得没有太大意义。史书的真假,或者某个具体历史事件记录的真假,这个是要具体分析的。
那么,怎么具体分析呢?在近代考古学诞生之前,史家使用最多的就是史料比较的方法。同样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散见于数个文本,通过对这些文本记载的比较,可以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真实。近代考古学诞生之后,又有了所谓“二重证据法”,也就是通过地上的文献和地下的文物互证的方式,来验证文献的真实性。
二、所谓“第二历史”所谓第一历史、第二历史的说法,我的理解:第一历史是过去真实发生的人或事;第二历史是后人经过各种史料的研究,还原出来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所知的历史,都是第二历史,只能尽可能地去还原历史真实,要说百分之百的还原,那个是做不到的。但是,尽可能还原也是还原,达不到百分之百不等于就没有历史真实!
在网上经常看到有人引用一些话,大致是“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等等。这些话放在其原初的语言环境里,或许有一定道理,但在网络的讨论里,被滥用得非常厉害。
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史料文本,都渗透了文本作者一些主观性的东西。这些主观性体现在很多方面,从大的地方说,传统的不管正史、野史,多数都是写帝王将相,普通人在传统史籍中是缺位的。这实际上体现了传统史家的一种精英意识。从小的地方说,每个文本的作者都会有一定的个人倾向,这种倾向在著史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会渗入到文本里。好的史家会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而不好的史家,其作品甚至会因为过多地以个人好恶编排人物,被后世斥为秽史的。另外,史家个人能力的高低,修史过程中占据材料的多少,政权的干涉等因素,也都会影响到史书的质量。
但是,多数人在使用前面那两句话(小姑娘云云)的时候,其实最后的导向都是一种不可知论。在这些人的认知里,世界是由0和1组成的,史书有不准确的地方,就等于史书都不可信。这其实是一种很荒诞的思维。文本的主观性不可避免,但是几千年来史家最大的努力,就是尽可能地去还原历史,通过前面讲的各种方法。所谓历史研究的基本工作,也就是这个。
近几年官方一直在说,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抛开意识形态的因素,我觉得网上流行的,片面夸大历史记录的主观性,进而导出历史不可知论的说法,才是最大的历史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