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现在中国最著名的足球解说员和评论员的资料?

bdqnwqk1年前学者6

黄健翔是当今中国最受观众喜爱的体育节目主持人,也是最具影响力和权威地位的足球评论员。他的出现,改变了整个中国电视体育节目 
的播音解说风格,开创了崭新的体育解说评论局面,提高了数以千万计的电视观众对体育,特别是对足球的欣赏水平及对体育文化的理解,是一个时代的缔造者和代表人物。
  他曾先后参加1998年、2002年、2006年三届世界杯足球赛;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1996年、2000年、2004年三届欧洲足球锦标赛;1995年、1997年、2004年三届美洲杯足球赛;1996年、2000、2004年三届亚洲杯足球赛;1998年曼谷亚运会、1999年第三届女子世界杯足球赛、1998年第八届世界游泳锦标赛、1998年非洲国家杯足球赛、2003年世界田径锦标赛、F1中国站等多次多项国际国内大型体育比赛的转播工作,出色地完成了解说、主持任务。


  黄健翔从1995年起一直担任德国足球甲级联赛现场直播解说,并从2000年开始担任意大利甲级联赛的现场直播解说。在12年德甲、6年意甲,以及若干场西班牙和英格兰联赛的转播中,他以流畅清新、富于激情、信息量大、专业性强的全新解说风格博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近年来历次重大国际国内赛事,特别是足球赛事,中国的电视观众几乎都是在他的声音的陪伴下度过的。他的专业精深的分析评论与他激情洋溢又轻松幽默的解说风格一样,早已为广大球迷所接受。甚至有这样的一种说法:是黄健翔的解说培养了一大批新生代高水平的球迷,对足球运动在中国的普及、足球文化的推广和深入,起了特定时期的特定的作用。甚至有人这样评价——也许,10年来中国足球的最大成果不是踢进过世界杯、不是女足、不是CCTV-5、不是俱乐部和联赛、不是球迷千千万,而是——黄健翔     张路, 张路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均毕业于北京大学,父亲是知名的建筑师,母亲在电影界享有很高的声誉。父亲当年很希望张路能子承父业,也成为一名建筑师,而母亲则希望他能往摄影师这个方向发展。但令父母没有想到的是,张路并没有按照他们的意愿选择职业。也许,冥冥之中就注定了张路将与足球结缘。


  张路第一次接触足球应该是在4岁的时候。当时,也是球迷的父亲带他去先农坛体育场看了一场北京队与八一队的比赛,而这场比赛则成了张路了解足球的‘启蒙老师’。从此以后,张路便开始召集街边的小伙伴们踢起了“野球”,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小学毕业。1964年,张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市首屈一指的中学———北京四中,而张路的足球之路也由此开始。当时张路进入了著名的先农坛体校,本意是要练田径,但是却被足球队的教练挑中,当教练问他踢什么位置时,张路说是守门员,于是他的足球生涯就在这么误打误撞中开始了。开始练习足球


  

网友发帖神奇的“预言帝”
后,张路也产生过动摇,这主要是由于当时训练的艰苦和教练的严厉让十几岁的张路有些吃不消。“当时要不是我母亲,我很有可能就放弃足球了。”那是在张路进入体校足球队半年后,有一天训练时间快到了,张路却仍然待在家里,丝毫没有要出门的意思。于是,母亲问道:“你怎么还不走呀?”张路低着头说:“我不想去了,教练老说我。”母亲虽然十分理解儿子的心情,但还是严厉地说:“半途而废算什么男子汉?”张路当时就被说哭了。“就是因为母亲的那句话,我在以后的球员生涯中就从来没叫过苦。”张路说道。 1971年,张路被调到陕西省足球队去当守门员。在当了两年的球员后,张路被北京体育学院运动系足球班录取为“工农兵学员”。那会儿,北京体院还开了个“英文选修班”。开始时,报名的学员有60多人,上了不到一年,就只剩下张路一个人了。老师说:“就你一个人咱也甭上了,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随时找我就成了。”那时张路已经学出了兴趣,从此便开始自学英语。25岁那年,毕业后的张路进入了北京足球队继续踢球,他也是当时队中文凭最高的球员。三年后,张路选择了退役,“之所以在28岁就退役,主要是觉得自己在球员这一行里的发展空间已不大,与其这样,还不如趁着年轻干点儿别的。”退役后,张路被分到了北京体育科研所。一年后,张路正经八百地写起了足球理论文章,当年一篇《防守不等于保守》的论文发表在了《中国体育科技》上,不到30岁的张路也因此在足球圈内声名鹊起。


  张路介入足球评论其实早在1981年就开始了,那时他还是央视体育频道的转播顾问,主要任务是将意见写在条上递给主持人。1991年中央电视台开始转播意甲,作为央视评球嘉宾的他开始在电视上“露脸”。“对于意甲球队,一开始我也并不是每支球队都熟悉。对一些大球会、大球队了解得透些,因为经常会转播这些强队的比赛。有些弱队,一赛季也就转上一次,了解得就少些。我获取球队近况及球员资料的途径和大家都差不多,不同的可能是我看得多了,有很多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每次看球,我都会有自己的记录。”张路说。谈到自己的评论风格,张路认为:“在电视机面前是做不了假的,你是什么样就什么样。所以,我一直坚持自己的本色,我的本色里有文化的底蕴、足球的理论和语言的表述。”每


  

张路
次去转播“意甲”,张路从不作任何准备。“一般是我到台里才知道今儿个谁跟谁比赛,看一看球员出场名单就开说。说球要客观,不要受偏见的影响,资料看多了,会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说球时容易不自觉地‘套’那些东西。我是现看现说,怎么看怎么说。”久而久之,张路的这种风格开始被同行和广大球迷所认同。


  另外,张路对足彩也是颇有研究,他为此还自己设立了“张氏指数”,记录球队的走势等。张路在足彩的推介上的确有他独到的地方,他总能头头是道地为球迷指点迷津,虽然专家也有大跌眼镜的时候,但基本上张路还是能够把握一些球队的走势,为彩民们大胆铺路。据张路自己讲,通常情况下,13场比赛他差不多能猜中10到11场,而其中意甲的中出率是最高的。当然,对于“意甲张”来说,猜意甲自然不在话下。虽然猜得准,但张路自己却从来不买彩票,用他的话说,“一旦买了彩票,预测起来就必然带有倾向性,这容易误导彩民。”

与国安
  在2005年12月5日,接受意大利政府颁发的“仁慧之心骑士勋章”当晚,张路曾说,他能得此殊荣最要感谢的除了广大球迷外,还有国安俱乐部。“这句话不是随便说说就完了,国安俱乐部对我转播意甲工作的支持真的让我十分感动。不可否认,每周末的转播的确分散了我一部分精力,要不是俱乐部的‘宽容’,我不可能做到现在。”


  张路在俱乐部的人缘很好,虽然是副董事长,但大伙儿更喜欢直接称呼他“张路”,而张路自己也坦言这样的称呼让他听着更舒服、更亲切。张路的办公室很简单,除了一套用了有些年


  

张路与詹俊
头的书柜和沙发外,便再无他物。


  这些年,国安俱乐部在张路的经营下渐渐有了规模。不但如此,张路甚至还利用在俱乐部的工作之便为国家队做过巨大的贡献。那是在1999年,张路利用在国安俱乐部当总经理的便利条件,通过经纪人联系到了正在美国纽约地铁人队执教的米卢,并最终说服了中国足协,成功促成了米卢来中国执教。中国队成功杀入2002年韩日世界杯之后,张路被公推为中国队冲击世界杯成功的10大幕后英雄之一,此事也成为中国足坛的一段佳话。

家庭
  张路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文革”时父母被打成右派,他插队到了陕西。张路自小就继承了父亲的体育细胞,各项体育成绩都很好,最后还是父亲决定向足球方面发展。


  张路在陕西足球队踢了两年便考上了北京体院。一天,他在校园里与一个女孩擦肩走过时,心里突然涌出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吧!”张路从同学们的话语中刺探到了不少关于那个女孩的信息:她叫吴玉芳,是学田径的。因为吴玉芳是上海人,张路便给她起了一个绰号叫“大上海”。


  文静的“大上海”是个多才多艺的姑娘,不仅在跑道上英姿飒爽,还能写善画。一天,吴玉芳和几个同学画墙报,张路再次与她擦肩而过。不能再沉默下去了!张路鼓起勇气上前与吴玉芳攀谈。以后的日子里,虽然两人没有更多的机会说话,但每次相遇时都抱以会心的微笑。然而,两人的关系始终没有明朗化。在那个时代,一旦恋情公开就是“小资情调”的典型,可张路和吴玉芳却在各自的心里认定了对方。


  

张路获授“仁慧之心骑士勋章”
7月毕业,他们面临分手:吴王芳回上海,张路要回陕西继续插队。虽经努力,张路留在了北京足球队,两人还是天各一方。毕业后不久,张路和吴王芳就登记结婚了。两地离别使他们面对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这种分居生活从1976年毕业一直持续到1981年吴玉芳调到北京。


  1982年,张路走向了他事业的另一个阶段———从足球队退役后,经过不断自修,他已经成为足球转播事业的幕后英雄:比赛时他坐在主持人身旁,冷静地从专业角度做深入分析,然后将点评写在小纸条上,传给正在进行直播的主持人。


  张路这一递就是5年。5年里,他在沉默里练就了一套凝练语言的功夫。而此时,在出版社工作的吴玉芳也成了丈夫的坚强后盾。业余时间两人常常讨论写作的问题,张路每次写出评论稿,第一读者便是妻子。


  1988年,张路开始出声了,但从出声到露脸又花了3年时间。1990年,张路终于获得了在电视台露脸的机会:在北京台转播英国足总杯,然后就是意甲。张路花了很多时间和心思去筹备意

张路与黄健翔
甲的转播,为此也得到了意大利政府的肯定,授予他“仁惠之星骑士勋章”,这是意大利的最高荣誉勋章之一。


  如今,张路已是体育界的名人,他的世界不仅仅停留在球场上的分析,还有足彩动态和各种社交活动。而吴玉芳的生活依旧低调而简单,她不讲究吃穿,也不爱抛头露面,张路平时现身媒体时身边的夫人位置永远是空缺的。然而,他们的默契不在一朝一暮,形影相伴。而最令夫妇俩欣慰的是,现在亭亭玉立的女儿虽然没有按照他们的设想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却已在大洋彼岸的英国开始攻读MBA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