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与气候有什么关系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依赖于气候资源,受着气候的影响与制约,气象条件有利,能促进生长发育;反之,气象条件不利,会延缓生长发育。各种作物年度的丰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气象条件的综合影响。每年的光照、热量、降水等主因子变化,所表现出的冷暖、旱涝、阴湿等状况,以及各相关气象要素的适宜度,是影响作物产量品质构成的重要气象因子。
如水稻属喜温作物,播种日平均气温应稳定通过10—12℃,当然也要有充足水分;返青、分蘖盛期气温的高低、日照的多少,关系着单位面积的总穗数;幼穗分化至抽穗扬花期,关系着单穗总粒数,当然有时气温相对低一点还有利于形成大穗;抽穗扬花期关系着结实率,遇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或以上低于22~23℃或20℃,杂交稻、籼稻或粳稻结实率会明显降低,遇连续3天或以上最高气温达35℃以上,结实率也会明显偏低;灌浆期关系千粒重,气温过高会引起“高温逼熟”,过低灌浆不充分,都会导致千粒重下降。
我国是一个受季风与大陆性气候影响明显的农业大国,受季风环流影响,夏季盛行东南、偏南和西南季风,携带湿热气流向北、西北方向运行,造成湿润多雨天气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热、水、光资源;冬季盛行西北、北和东北季风,寒冷、干燥,限制了冬季农业生产活动。这样,北方作物就有越冬休眠期,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还可种植喜凉作物,偶有低温冻害发生。在东南季风影响的地区,四季分明,西南季风影响的地区干湿季明显,季风气候构成了农业生产多集中在暖季,或者喜温作物与喜凉作物因季节转换而互为搭配的种植制度。又因热量、水分、光照等时空分布的差异,使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东南季风区以种植业为主,或以水产养殖为主,兼顾家禽、家畜饲养;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则以牧业和旱作农业或灌溉农业为主。季风活动范围、进退和影响时间、程度的不同,使热量降水差异甚大,农业类型、作物种类、熟性、耕作制度、产业结构,都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一般而言,气候的大陆性由北向南减弱,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由大到小,夏半年光照时数由多向少,某些作物产品的蛋白质、糖的含量由北向南减少,从而也形成了品质区域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