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是我国著名学者,为什么对他的争议那么大?
关于余秋雨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称他在文格期间参加了四人帮御用写作班子,而且至今不愿意对这一行为表示忏悔;二是称他的作品存在许多硬伤,学养不足。这两个问题一度将余秋雨变成了“众矢之的”。
在当今文坛上,我们似乎很难能找到第二位像余秋雨这样与批评界的尖锐对立的作家。分析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自然在于余秋雨的知名度,在于他长期占据华文市场的畅销著作;另一方面也在于他本人对待批评界不谦虚的态度。但是除此之外,之所以会出现“余秋雨现象”应该是有它深层次的原因。比如,我们当下的社会,文化运行机制、传媒以至评论界。不能否认,余秋雨本人可能会存在不足之处(事实上余秋雨也的确有瑕疵,譬如他对待批评的态度),但是媒体和批评界也难逃其咎。传媒和评论界最容易走两个极端。捧的时候是随心所欲,慷慨大方,什么大师、大家、流光溢彩。贬的时候又是当头一棒,批倒批臭,甚至再踩上一脚企图其永世不得翻身。
传媒和评论容易造就人同时也会毁掉人,再加上市场经济下商业利益的诱惑这就使得当今大批的文化人面临一个十分尴尬的界地:是青灯长坐、簧夜冥思呢,还是灯红酒绿、醉生梦死呢?在文化人心态失衡的这个过程中,传媒和批评无疑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基于此,我们呼唤一种宽容,一种客观、冷静而又理性的文化的宽容。余秋雨之所以争议如此大,可能我们是因为对余秋雨太过苛刻,不够宽容。
台湾畅销书作家刘墉说过,一个人的书如果畅销一年,可能是炒作;三年就会成为一种现象;十年便是社会现象;三十年便成为历史现象。我想,余秋雨最好还是留给时间去评价、沉淀与考验吧。因为,只有时间才是最公正的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