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用学的资料

bdqnwqk1年前学者7

第一章 语用学的定义
语用学研究特定语境中的话语生成与话语理解,因此它离不开语言使用的语境因素,比如说话人、听话人、时间、e69da5e887aaa686964616f地点或空间、场景等。人们常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也即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交际对象,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这是一种典型的语用思想,也是人们交际能力的具体表现。

语用学的研究主要包括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s)。该合作原则在记述会话隐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时所提出的会话双方应互相合作,使得对话得以进行而须遵循的原则。合作原则主要包括“数量原则”(maxim of quantity)、“质量原则”(maxim of quality)、“相关准则”(maxim of relation)以及“方式原则”(maxim of manner)。在“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问世以后,我国的学者对这种语用推导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话含义理论框架,例如对“礼貌原则”的探讨中应该充分考虑“面子”(face value)概念;在讨论“言语行为”过程中,言语行为不是说话人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与听话人有关的双方共同的行为,因此把言语行为置于社会活动的大范围里加以考察,就能对言语行为的研究具有更新的含义。

Carnap将语用的定义缩小至自然语言,但仍涉及情感意义、语言的获
得和语言的传递、表达等功能的研究。Bar-Hillel进一步发展了Carnap
的定义,把情感意义、语言的获得和语言的传递、表达等功能的研究
摈除在语用学之外,为此他特别强调作为记号的可能语境之一的这些
记号的使用者,记号使用者使用某某记号对接受者的影响也被限制在
记号使用者赋予记号的范围的变化上。从这个意义上讲,语用学并不
关心接受者如何对记号使用者使用某某记号作出什么反应——这个问
题属于语言功能的研究范围。

语用学是符号学的一部分,按照C.Morris的定义——语用学研究在
行为中出现的记号的来源、使用和功能,语用学不仅仅处理语言,
也包括商标、汽笛声、服饰、图腾等等静态或单一的符号。

我认为语用学研究对象的确定应该放在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之内,只有
揭示它与句法学和语义学的关系以及揭示三者共同形成的语言学的研
究对象才能够真正清晰地给出语用学的定义。

1.1.1 语用学的历史
最初开始尝建立「语用学」的方法来解决语言学的问题,可以追朔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的Ross 、 Lakoff等先进。 早期理论以及假说的崩坏(特别是指独尊句法一派的Chomsky以及其追随者) 。 新的理论模型(model),语用学在其先驱者的不自觉间,慢慢的从Chomsky学派破裂的裂缝中诞生。 (如同Kuhn(1964)所定义的「典范转换paradigm shift 」 ).
当然,今日我们所看到的语用学的诞生,即旧思维面临的困境,而新思维的论轮廓是如何逐渐成形。 这样的观察惟有在保持一定的历史距离的观点下才能成立的。 当时,有很多用逻辑理论无法说明的语言现象,引发很多理论的自我矛盾。 而这样的现象,不是由语言学者,而是由和语言学邻近领域的哲学之灰色中间地带工作的哲学家所发现的。 有些则是由某些试图跨越句法学以及其后的语意学的边界之语言学者所注意到。
举例而言,自然语言和理论语言的关系处理上发生窘况,首先是在句法学接着是语意学。 本书的2.3中,将针对这些问题做论述。 语言学的矛盾之所以产生是和「有效的语言学的记述必须以句法学为基础或是至少以句法学为出发点」的这种散发科学权威的信仰有着密切相关。 问题出在于,被排挤在句法学领域以外的各种语言外要素(extralinguistic factors)在所谓的「语言规则」中实际上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因此上述的「句法学主义」的信仰,制造如上的语言问题,却无法接受用其他的方法解决问题。 接下来,在2.5节会详细介介绍如何去解释影响我们的语言理解的假设(即前提)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理论框架可以适用。 最后在2.6节详述,语言使用者和语境之间相关联的诸问题,使用者和语境是决定在某个特定时间,某个特定场所,所发话的话语的意义的重要关键。
语言学中的「轮到语用学」可以描述为文法理论的思维和句法学的思维转换到语言使用者的思维变化。 在定义语用学时「语言使用者」的概念特别重要。 下列即说明利用「语言使用者」之概念可以将许多的观察经验以及事态结合成一个有效的共通的要素。

1.1.2 语言使用者的重要性
多数的「语用学」的定义可以说都是反覆的再释Charles Morris(1938: 6)的有名的语用学定义:「符号对解释者的关系之研究」。 现今的语言学者比较喜欢以沟通概念为主轴的现代术语,所以使用「传达内容messages 」替代「符号signs 」、「语言使用者language users 」来替代「解释者interpreters 」。
假使诚如上述,语用学为一新的思维或研究领域,那么语用学就有义务提示出有关研究对象的新定义。 该如何下新定义呢?
二分法
过去的语言学
语用学

关心
语言的生产过程以及语言的生产者 只重视结果的生产物

研究对象
旧(人类的产物-语言)
新(人类所使用的语言)

领域

Chomsky
Katz(1977:19) 利用传统文法研究的记述语言构造
「语言能力competence 」
「所谓文法即各种类型的句构造相关理论。…
用语用学的方法叙述语言的使用
「语言运用performance 」
…相对的,语用学是在说明说话者以及听者的想法和其过程」

◎二分法的问题
(1) 如何从句法学以及语意学中切割出语用学再限定其研究范围呢?
(2) 语用学在和语言学的邻接跨领域如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民族语言学等等的领域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此外,如计量语言学、数理语言学、谈话语言学以及应用部门广阔的应用语言学等这些新领域和语用学的关系又为何呢?
越是探求语用学的定义及其研究领域的范围,疑问便越多。 然而不管探求的结果为何,语用学所关心的中心议题是语言使用者。 因此,我们可以说语用学研究的普遍共通特征是「以语言使用者为中心」。
◎但是「以语言使用者为中心」这一特征还没有办法完全构成语用学的定义。
原因: 「语言使用」一词的解释以及语言使用者所代表的意义,在学者之间意见纷歧。 例如「语言使用」一词可以是,当使用者「使用语言」时,所发生的所有的状况。 或者比较窄义的解释语用学是在讨论语言的时候,我们可以要求语言使用者做「明示的提示explicitly 」。
(1) 窄义的
根据Levinson(1983: 2-3)语用学必须是「对说话者,比较一般的说法即对语言使用者,做明示的提示」。 因此Levinson拒绝采用诸多前人的定义,其提出的定义是「语言和语境的各种关系中语法化 grammaticalized现象-即语言构造化的相关研究」
这个定义显示,语言使用中只有拥有明白且固有的文法表现,即遵循文法规则的和音韵学、型态学、句法学的要素连动的语言使用,才被认定和语用学有关联。 这也是Levinson所说的「文法化」的意义。 可是Levinson不能告诉我们,使用者和语法的关系为何、语言和语境间和借不借助文法有什么差异(关于篇章化contextualization,详述请参考3.1).
(2) 广义的语用学的用法:认为语言使用就是指使用者利用语言在「处理各种事务」时所发生的一切,也就是说语用学的世界包括可能将人们特定为语言使用者的所有的一切。
不过, Levinson(1983: 2)很扼腕似的又说「这种用法目前在欧洲大陆仍旧普及」。 这个定义成立的前提是,语言使用者为社会团体的成员,因此不论成员是在何时、何地使用语言,都会受限在成员所属的共同体的时间空间里头,而社会共同体成员之一的语言使用者都会依循这个共同体的时间空间内的各种规则与规范。

1.2 语用学:定义和界线
1.1.3 定义
如前节所述,将语用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纯语言的现象,假使这样的界定能够如Levinson(1983: 11)的主张做周严的定义,对于主张语用学包涵人类语言使用的学者而言,还是无法接受的。 若将所谓的「语外的extralinguistic 」问题,排除在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外的话,那么就是无视于语言使用者的存在而造成莫大的牺牲。 真正的语用学的研究应该考虑到存在于社会的语境中的语言使用者。 是无法如Levinson的「语法化」之见解般,将语用学限定于被文法符号化的语脉中的片面而已。
社会的沟通都是透过语言进行。 可是语言使用者不但存在于社会,也是以社会性为前提而有沟通、语言使用。 使用者所能够运用的各种语言和策略都是在社会的规范之中。 研究人类在沟通时如何使用语言的语用学研究,是以社会的诸前提的研究做为根基,尝试着确立这些社会的前提如何影响人的语言使用或是造成何种效果。 因此定义如下: 「语用学是研究在社会诸条件下,人们在沟通时的语言使用」。 完成这个定义后接着面对的课题便应该是借着厘清和相近研究领域的关系,寻找语用学的特色。 所谓「定义」是设定最终目标和界线( 「定义difine 」的语源是de + fine, fine是源自拉丁语的finis 「结束、目地」 , fines是复数意表界线) 。 「定义语用学」的意思是界定研究语言学领域内部的相近学门间的关系。
可惜目前为止所提出的各种语用学的定义包括上述定义都无法划清语用学的领域界线,或无法得到众人的认同。 大多数的学者,都如同上节我所批评的(Levinson)的定义一般,自囚于以语言为取向的周严的定义。 另一方面,尽其可能采用社会语境的学者们,则含糊的游离在语用学和语言学周边诸领域的关系。
但是,为什么在语用学持续发展的今日,有必要清楚明了的划清界线呢?只要语用学持续发展,设定的界线仍须被再设。 有可能脱离进退维谷的困境而设定实践的,动态的语用学的定义吗?
回顾过去文献,以上的想法似乎在某种程度上被采纳。 这个「语用学折衷主义」最著名的代表是Geoffrey Leech,他提出互补性 complementarity的概念试图解决以上的困境。 针对语用学和与其最相近的语言学的次领域语意学的关系,提出以下的看法:语意学和语用学有着互补相互的关系也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 从主观的角度看这样的概念很容易被接受。 不过,要能够客观阐述其正当性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这种观点的成立是建立在指责其他观点的问题点或是弱点上。
Leech 针对语意学及语用学的关系,提出三个区别的方向: 1)语意学包含语用学的「语意学主义」 , 2)语用学包含语意学的「语用学主义」 , 3 )语意学和意用学互为各自独立的研究领域且互相补助的「互补主义」 .
(1) 「语意学主义」:引Searle处理「发话行为speech acts 」为证。 例如,当我做某个约定时,是因为根据语意学的动词「答应」一词存在,所以我才「做」了某个约定。 还是因为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它本身就是一个「行为」呢?毫无疑问的,如果采取前者的做法,就好像强迫性的将「语用」加上「语意」组合成为一个狮头羊身的半身人名叫「语用意pragmantics 」 .
(2) 「语用主义论」:比较Austin的处理方式。 他认为唯一真实存在的问题是,在发话时话语所持有的效果,我们可以利用它「做」「事情」。 用Leech的说法来说明Austin的观念,一言以蔽之「语言中最有趣的部分应该是语用学的观点」。
(3) 「互补主义」:首先,为什么对大多数的语言学家而言耕耘已久的Austin的研究,仍旧属于未知的领域呢。 最大的原因是为了保持安全的固有领域并拥有特权,因此当新的见解出现时,自然会不安。 在职业上已经有确立的地为的句法学或语意学者,希望能持续早已习惯了的作业方式。 要是有某个人向他们教示语言学的做法,他们在专业领域的完整性就面临危机。 所以,为了不让这艘叫做既有秩序的小船动摇,喜好传统方法的语言学者,都倾向将语用学放置在语言学母体之外的一个安静的角落。 被安排在语言学的侧旁的舞台的语用学和语言学其他各领域不同,被认定为一个补助的领域,进行自己想做的研究。 利用这种互补主义来解决界线设定的问题。
第三个解决办法,到现在还是最常被采用来解决界线的设定。 例如Levinson讨论语意学和语用学的关系,提出以下的看法。 「我们认为意义这个东西的性质,似乎只能说是一种混种的,拼装的理论。所以将语意学和语用学这个相对的比较同质的单位能共同组成有体系的组织。」 (Levision 1983: 15)

1.2.2 定义:构成要素、观点、或功能
1.2.2.1 构成要素、观点?
上一节所讨论的问题,基本上,语言学领域的这个大饼应该要则怎么切割,切割后的片段(即构成要素)应该要放在整体中的那一个位置。 这种论述的架构是基于「构成要素主义的语言学观」上。 Chomsky自初期的发表以来就广为接受,根据他的跟随者的看法,即使他们之中有些微不同但是基本上共同遵奉的原则为:语言的文法最重要的部门是音声音韵学、句法学、语意学等几个部门所构成。 这些部门对应着不同的人类能力,例如脑部受损的时候,可以将之划分为不同领域领域。 如因Broker部门受损而引起的失语症和句法学能力相关, Wernicke's区的受损和语意学能力相关。
◎构成要素主义的语言观的本质基于视人类的心视为「组合式的」,和关联性理论以及认知科学或人工智慧等的心理学者的发想同出一辙,即人类的诸能力各自独立而且互相协调。 相对的,将人类的语言活动视为「观点」的看法即「观点主义的语言观」。
◎何谓「观点主义的语言观」:
berland and Mey(1977:5) :「语用学不是和其他各领域划清界线,而是从另个一方法来看各种语言并赋与特征。语用学的焦点集中在社会的各个要素。
如Labov(1966):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将「都心黑人英语」当成和其他英语方言一样看的话,不能反映出「社会规则」因此没有太大的意义.
Verschueren(1999:7) :将语用论定义为「语言使用作为一种行动的语言相关现象,从一般的、认知的、社会的、文化的视点 。 」、「语用论并非一个语言理论的新的构成部门,而是提供不同的观点」
观点主义的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以及近邻的语言学的复合领域强调全方位的语用学。 诸如社会学的诸变项(收入、居住、教育程度等) 、心理学(IQ 、个性等)也都涵盖于存在语言社会的人的语用学中。

◎构成要素主义的语言观:在各自的有限范围的领域运用独自的方法,以明确定义的对象为研究对象。 如音声、音韵学始终都在探讨音韵,属于句子的句法的对象就交由句法学者去处理。
(Östman 1988: 28): 「构成要素主义」和「观点主义」应两者并存,扩展我们的认知学的地平。 「如果语意学的分析单位是意义,也就是单字、句子、节或文章或韵律的话, …那语用学的分析「单位」则为语言的功能作用」

1.2.2.2 功能
◎ Karl B ü hler(1934: 29) :
语言功能三角1)Ausdruck(表达或显现) ,2)Appell(呼吁),3)Darstellung(表述、陈述)
◎ Jakobson(1960: 350):语言六功能,以上的三功能加上4)code语言分析, 5)channel传送的, 6) poetic quality诗的功能。
以上的模式的基本前提都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沟通过程中占有不可或缺的角色。
从功能的角度便能将构造要素主义和观点主义的不同的议题统合,达到共生的目的。
◎调查语言使用的功能,基本上便是研究相互活动的语言,方法有二:
1) 会话分析的方法:尽可能精确的观察事件、事件的参与者、其想要说的、描写其说话的表现形态、或者参与者选择在会话的哪个时点发话(或沉默)
2) 表达社会相互活动的语言的侧面的语用的(实践的)方法:为了顺利展开相互行为,必须厘清社会平等、偏见或阶级情感、教育文化等基本条件。 没有这些社会背景是无法进行顺利的会话,如Levinson(1983:44)的「互相观察行为,以对方的行为为根据而行动,由二人以上的行为者构成的相互依存行为的连锁和连续生产」
◎根据Goffman(1976:266-267) :在这些场合作用的约制可以分成体系(文法)的约制和仪式的约制(功能) 。 前者指两人以上的参加者进行各种行为时能有体系的相互结合,互相配合所需要之各种要素。 在相互行为的持续进行中后者没有绝对的必要性,但可以看到维持相互行为的典型-相互行为的社会次元.

1.2 语用学的实践的价值
1.3.1 语用的理论和实践
语用学的课题和功能之实践的特征,是以过去数年来语言研究一直无法解决的问题为出发点,并提出崭新的方法。 行使语言诸功能时遇到的大多数的问题,近年来已经从「外界」展现示范给语用学了。 例如从民族感觉方法论的会话以及发话顺序等问题(在第6章详述) ;哲学所开拓的辩论的问题(2.3) ;电脑软体和设计的业界处理的人类和电脑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以及由一般的人类学民族志、精神医疗或心理学、社会组织内外的正式的语言、修辞学、媒体研究、教育学等向语用学提示的各种问题。 其他、沿用如生成文法等传统语言学的问题,如发话(utterance)的多义性(ambiguity) 、第三人称代名词词的指示以及故事篇章中的「声音」等都是研究课题。

1.3.2 语用学的行使和目标
1.3.2.1 为什么我们需要语用学?
人们如何行使语言,如何利用语用学的方法加深这些问题的理解?
歧义性ambiguous:从来的语言学的看法VS语用学
1. 歧义句通常只存在于实际的发话如(Paradise News),并非如Chomsky所举的人工的歧义句。 有意图的创作歧义句的笑话等场合便是。
2. 决定歧义句中其中之一义,需要靠「语境context 」。 语境是发话的生产和理解的过程中各种扮演一定角色的所有的要素。
◎古典的静态的语境:如物理世界般,在某种特定状态下先行的诸条件能完全决定接下来的情况. (反例: p, 38)也就是现在的瞬间和目前为止所成立的事项.纯粹的语言记述没有动态。
◎动态的语境:人们在语言使用的持续的相互行动,而促成的不断展开发展的「环境」

1.3.2.2 语用学的目标
语言学者主张内在性(immanence),方法和目的的说明义务只要自明即可。 从历史角度而言,语言学为相对的年轻的学门,从邻接科学中独立,切割出并确立属于自己的领域。 然而对一个发展成熟的科学而言,确保其内在性并非成熟的象征。
原因:1)内在的语言研究方法有造成语言的各种面向支离破碎的分裂的倾向。 2)实践语言学极度专门化的结果除了一般的辞汇以外,无法对话。 3)语言的记述的问题
抢救濒临消失语言的语言,不是语言学家为了拯救语言只做采集,整理目录和记述的过程而已,拯救「语言使用者」应该是重要的过程。 从语用学的角度,除了现场采集记述外,更重要的是和语言的集体虐杀(linguistic genocide)行为战斗。

2.1 语用论是语言理论的「垃圾桶」
语用论常常被称为语言学的垃圾桶,虽然用来装不要的东西的垃圾桶有否定的语感表现,但是这种表现在语用学发展初期时的语用学者间还是获得一定的使用和地位。
垃圾桶的概念来自于(Yehoshua Bar-Hillel 1915-75)将语意学称为「句法学的垃圾桶」。 背景在于50年代后半60年代初期,语言学的形成的理念是备有如伦理学或数学所有的形式推论和抽象的象征记号的一门科学。 语言学的理想理念是将语言视为「代数alegebra 」。 1943年欧洲构造主义哥本哈根学派的Hjelmslev最先提出的概念,广被引用。
但如同理念无法说明实际生活的各种现状。
50 年代中叶, Chomsky的「生成变形文法generative-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理论的主张:句子不需要「意义」 ,只用句法学做记述即可。 要是不给变数一个值,句子本身没有意义可言,如此就很容易的设计检测代数程式将之正当化。 初期的Chomsky的句法学是将语意学完全区隔在外的文法构成要素。
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 –符合句法学,意义的问题交给语意学处理(Chomsky1957)
◎语言学的理论从句法学扩张到语意学: Chomsky提出垃圾的处理办法,句中的单字选择组合必须符合选择征性(selection features)的句法的征性构造。
语意学关心的是抽象的科学,句子在何种状况以及条件下是「真true 」还是「伪false 」。 不过不管句子整体是真是伪,句子的某个部分保持是真的现象,也就是「前提presuppose 」在古典的语意学是无法解释的。 因此另一个垃圾桶有其必要性。
Fats regretted that he had to pay alimony to Bessie.
Fats did not regret that he had to pay alimony to Bessie . – 伪
「前提presuppose 」:不管Fats为人如何,前提是付了赡养费。

◎和语言哲学家不同,语用学学者对抽象形式的句子的真伪价值即公理值不感兴趣。 重点是人们为什么说,说了什么。 如果不能确定对方的语言使用的动机,不管发话是真是伪也无法理解。 (如1.3.2.1的困惑的语言学者的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