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都有哪些著名的教育家?他们在哪方面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1、马寅初【现代】
(1882一1982)中国近现代经济学家、教育家。浙江乘县人。1906年毕业于北洋大学,留学美国耶鲁大学, 1915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系主任、教务长,中山大学、交通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教授,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中国经济学社社长,浙江省政府委员,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1948年至解放区。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浙江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长。为第一、二、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至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二、四届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 早年协助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教育。长期致力经济学研究与教学工作,为中国最早研究西方经济学学者之一。治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人口问题和国民经济发展综合平衡问题,有独到见解。1958年发表《新人口论》,遭批判。1979年9月恢复名誉,任北京大学名誉校长。
毕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青年,提出应以全面发展的观点去教育青年学生,不仅要使他们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要使他们有高尚的思想,强健的体魄和初步的办事能力。 著有《马寅初演讲集》、《新人口论》、《马寅初经济论文选集》等。
2、梁思成【现代】
(1901一1972)中国近现代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广东新会人,1927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1928年入美国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47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曾创建东北大学、清华大学两校的建筑系,任教授、系主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建筑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为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第一至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常务委员,北京市第一至三届委员会副主席。长期从事古建筑研九和教学工作。对中外古建筑、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造诣颇深。自30年代起,艰辛跋涉,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广泛系统的调查研究,写有许多学术价值较高的中国古代建筑论著,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先驱者之一,主持并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与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工作,设计鉴真和尚纪念堂,参加北京市城市规划。主张“创造性地运用祖国遗产优良传统,发展本民族文化艺术特色,并吸收外国有用的东西”。
其教育思想: (1)理工与人文结合,知识要博而精; (2)设计与实施并重,培养富有创造力之实用人才、以毕生精力培养大批建筑工程技术人才。 著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营造法式注释》等,论著辑为《梁思成文集》。
3、范文澜【现代】
(1893—1969),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教育家。字仲云,号芸台。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1917年毕业北京大学国学门。曾任沈阳高等师范、河南汲县中学、天津南开中学教师,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朝阳大学教授,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河南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后,参加新四车开辟桐柏山抗日根据地;1940年到延安,任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中央研究院副院氏兼历史研究室上任,北方大学校长,华北大学副校长兼研究部主任、历史研究室主任,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三所所长、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第一至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同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九届中央委员,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 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中国历史,吸收考古学成果,注重历代生产力发展和科技变化成就,按社会发展规律划分历史发展阶段。突出劳动群众历史作用并对帝王将相进行科学分析,主张保留王朝体系;强调研究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整体形成与发展历程,开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通史的科学体系。
著有《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上编、《文心雕龙讲疏》、《群经概论》、《中国经学史的演变》、《唐代佛教》等,及论文《历史研究应当厚今薄古》、《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