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为什么诗兴盛而宋代为什么是词?
中国古代文学史就是一部渊源流长的诗歌。从最早的《诗经》《楚辞》开始,古人用诗歌的形式来记录他们的生活场景。
汉代以乐府为主要文学形式。到了唐代,诗歌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这主要是与李唐王朝的统治者们大力推动分不开的,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诗歌是重要的考试内容之一。这一点类似于现在的高考,高考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所以唐诗的发展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就不难理解了。
宋词的产生与唐诗正好相反。它是从唐末五代在民间开始的,然后由民间传到文人手里才开始发扬光大。宋代的文化事业发展不比唐代差,而且更加辉煌,宋词只是宋代文学的一种形式,宋代的律诗、散文和策论才是主流文学方式。用一不恰当的比喻,宋词有点类似于一桌酒席上的水果盘,人人都可以来上一块。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史通常讲就是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的小说。(2019/09/28)
为什么宋朝文人墨客特别多?与政治有关吗?
宋朝的文人墨客多,确实与政治有关。
这首先要从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说起。赵匡胤原来是后周的禁军军官,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夺得后周政权。五代时期,武将犯上作乱夺权的情况特别多,他自己也是武将兵变起家,所以特别害怕部下掌握兵权的将领效法,于是压制武将,重视文臣,文臣代替武将之职掌握军队。文人地位获得大幅度提高。
1. 统治者重视。宋真宗就亲自写过一个《励学篇》,“励学”就是鼓励学习这俩字。像“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他在《励学篇》里写的。另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也是出自北宋的一位诗人,叫汪洙。从这些诗句里面我们就能看出来,当时社会上可以说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读书。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2. 宋代的出版业突飞猛进,逐渐商业化。宋代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大地推进了出版事业的发展。印刷出版开始商业化,书籍也开始普及。著作物遍及于当时所有各个知识部门。宋代出书数量之多,超过以往历代。
3. 宋代的科举制度比唐代更加完善,也更加公平。科举考试始于唐朝,但是制度上有较多的弊端,如试卷不匿名,考官也没有回避制度,用的是推荐跟选拔相结合的方式。这样人为的因素比较多,老百姓没有关系、没靠山,就很难考中。比如我们熟悉的大诗人王维,他到了长安赶考,第一年没有考中,后来找到了玉真公主这条路,玉真公主是玄宗的妹妹,兄妹俩感情比较好。于是经过玉真公主的游说,第二年王维就中了状元,当然王维的诗也确实写得好。宋代呢,对科举制度做了大幅度的改革,比如说实行“回避”制,跟考官有亲戚关系的另设考场,叫做“别试”;试卷要“糊名”,糊是糊墙的糊,就是把考生的姓名、籍贯、家庭情况等一律密封起来;还有“锁院”制,也就是考官得到任命,一进考场立马锁门不让出去,任何人也不许见。这些措施就最大程度的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没有后台的老百姓也愿意参加了。
4. 科举制度的完善又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宋代有各种类型的学校,不仅有专供贵族、官僚子弟就读的国子监、太学、宫学,也有录取面很广的地方州县学校。
综上所述,宋朝的文人墨客才会特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