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之后应不应该回国就业?
海归=高工资?这个说法,现在不一定说得通了。
日前,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发布《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反映以80后、90后为主的新生代海归的留学就业创业面临的问题。
调查发现,IT /通信/电子/互联网和金融业更受海归青睐,近半数海归初次就业税后月收入低于6000元,这一数字比广州本地2017年夏求职期的税后平均薪酬7754元要低。
海归人数现状:
持续攀升
据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以下简称“海归”)总数达265.11万人,仅2016年就有43.25万留学生毕业回国,新增海归人数已经超过高校毕业生增量。“人才磁铁”效应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海归群体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长。
海归就业状况:
超七成海归在3个月内找到工作
在获得国内第一份工作耗时方面,花费1-3个月的占比最高,为38.6%,花费1个月以内的占32.1%,相较2015年的40.3%有所下降。此外,花费3-6个月的占18.5%,花费6-12个月的占7%,花费1年及以上的占3.8%。
在就职行业方面,位居前五名的依次为IT/通信/电子/互联网、金融业、文体教育/工艺美术、贸易/批发/零售/租赁业/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汽车/生产/加工/制造,占比分别为15.5%、14.6%、9.9%、9.4%、9%。
海归就业的工作岗位类型分布中,排名前五分别是销售、技术、市场/公关/广告、运营、行政/后勤,占比依次为13.5%、12.3%、10.3%、9.4%、8.4%。
当被问及实际工作收入与个人期望是否一致时,认为高于期望的仅为1%,认为基本符合的占比30.1%,认为远低于期望工资的占比68.9%。
“家人供自己留学花费超过100万元,对比自己不到6000元的月薪,要做差不多20年才能回本”,一位留学归国毕业生说。
据《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80后、90后留学回国人员中,44.8%的人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近七成海归认为月工资远低于自身期望。与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留学学费相比,月薪6、7千元对于不少海归来说,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不小的距离。
海归创业情况:
近六成海归创业尚未盈利
在行业分布上,海归们偏好创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领域。主要集中在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占比为19.8%。紧随其后的是服务和和文体教育/工艺美术,占比分别为14.7%和11.8%,选择金融业的占10.3%。贸易/批发/零售/租赁业/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房地产/建筑业、商业服务(咨询/财会/法律/广告/公关/认证/外包),占比均在10%以下。汽车/生产/加工/制造、文化/传媒/娱乐/体育、能源/矿产/环保占比均为5%。
选择创业城市的理由呈多样化特征。其中经济发展、人脉关系、环境舒适、文化多元包容性强、公共资源集中五类原因排名靠前,占比依次为49.3%、39.7%、36%、32.4%、32.4%。可以看到,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更受海归创业者关注。其次,产业基础、配套设施、人才政策、房价等生活成本,占比分别为28.7%、27.9%、20.6%、19.1%。
受企业所在的行业、企业规模、经营管理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海归创业企业的盈利周期差异较大。1-3年内盈利的占比27.9%,3-5年盈利的占比5.2%,5-10年盈利的占比4.4%,10年以上盈利的占比2.9%。目前尚未开始盈利的企业占比59.6%,相比2015年42%的比例有所上升。此外,根据盈利周期比例来看,于2015年开始创业的企业基本尚未发展到盈利的阶段。
海归回国就业窘境原因高层次海归人才不足
那么,造成这些海归人员面临低薪的原因何在?国内日益加剧的竞争和一些海归自身优势不足是重要因素。
随着海归人数的增加和国内高校的发展,海归的竞争力已经被大大削弱。国内高校每年为市场输送大批的优秀毕业生,而海归总量近年来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突破54万,归国人数超过43万。
然而,在体量庞大的海归群体中,高精尖人才的回流显示出不足。部分海归在国外学习很松散,理论知识不扎实,修满学分一年两年就毕业,在面试、笔试时的表现都一般,而薪资和发展机会上期待又挺高,最后没有被留用。
海归专业对口度低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逐渐褪去的优势,海归人员在就业中出现专业对口度低的情况。不少公司在对海归的接纳中,语言水平是用人的第一要素,第二是专业技能,第三是性格态度,因此,语言成为海归们就业的关键因素,其专业本身反而不具备明显优势。进一步调查发现,海归群体对当前工作岗位与其海外所学专业的匹配度偏低,认为非常匹配的仅为16.9%。
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刘红霞在研究中认为这属于“匹配难”的问题。一方面,海归自身拥有的精英情结使其在就业选择中难以放下身段、理性选择;另一方面,在海归数量日益增多且高层次人才回流率低的背景下,海归在劳动力市场中遭遇社会排斥,而用人单位在选聘海归时更加理性、务实,不再看重海归的身份符号,提高了聘用海归的条件和门槛。
综上可以看出,“海归”和国内高校高学历毕业生几乎面临同样的就业窘境,不是没选择,而是选择很多,适合自己、和自己心意的太少:前者是工作对应聘者的评判,后者是应聘者对工作的评判,两者在目前越难越达成一致。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说“出国”不能称为逃避国内考学压力的渠道,更该是一条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捷径。
打铁还需自身硬,现在这个社会更需要拿实力说话,所以,当你可以选择“出国”的时候,不妨冷静一下,问问自己到底为了什么?能够得到什么?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