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骂人总是“匹夫,老匹夫”的,“匹夫”是啥意思?
“匹夫”这个词儿在我们的印象当中一直就是一个贬义词,确实在许多的古典作品里也真是这样的一种情况。
不过,如果仔细研究这个词儿的来由,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个词儿在很早的时候却是一个很正常的称谓罢了,虽不能说是褒义词,但也绝对不是现在理解的贬义词。
在古代“匹夫”词儿是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泛指那些平民百姓。
《左传.昭公六年》有云:“匹夫为善,民犹则之,况国君乎?”
《韩非子.有度》“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看看,当初在世人的心里,匹夫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呢。
可是,不知怎么了,匹夫一词却渐渐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也就成了有勇无谋,颇含轻蔑之意的词儿,并且一直在许多的文学典故里得到了流传。
当然了,还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里的匹夫也是平民百姓的泛称了,与骂人,侮辱没有一点儿的关系了……
“一蹴而就”这是一个常用成语,其中“蹴”指什么?
“蹴”和“就”的关系很奇妙这个问题分两个方面解答。第一,现行辞典上的说法。其二,关于字义的演化。
其一、《成语词典》云: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并举了苏洵的话:“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至于苏洵是否首倡或首创此词,不可考。感觉更接近于俗语,与“一口吃不得热豆腐”意思差不多。
其二、这个成语,妙就妙在“蹴”字和“就”字的关系上。有人会认为这是会意字,比如《汉字字源》把这个字画成一幅画:
汉字字源中的“蹴”字意象
但许慎《说文解字》说得很明白,这是个形声字:蹑也,从足就声。七宿切。
也就是说,在古音中,“蹴”和“就”念一个音儿。先有个“就”字,表示用手接近,后来又加上足旁,表示用足来接近。
绝不是手脚并用。
那什么是“蹑”呢?一是踏步,二是追踪、跟随。如果用“蹑”来解释“蹴”的话,一蹴而就的意思,应该踏步的意思,意思是不费丝毫力气,而第二义不但要用心,还要用力。
小篆“蹴”字字形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又用了另一个字来解释“蹴”:蹴、蹋也。以足逆蹋之曰蹴。
蹋有两个意思,一是踏步,一是踢,就是用脚进击。
据段玉裁的说法,还是应该将“一蹴而就”的“蹴”解释为踏步。如果 向后发力,不就是倒退了,怎么能达成目标呢?
有人又会问,“就”和“蹴”本义区别在用手还是用足。一蹴而就,不等于用手脚并用吗?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就的含义后来有发展,表示成功和达到。蹴字含义相对来说,几千年来没什么变化,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