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四堂」是指什么?

bdqnwqk1年前学者13

“甲骨四堂”,最早当见于唐兰《天壤阁甲骨文存》,一九三九年,辅仁大学出版。在该书《自序》中,唐兰谈到当时的殷墟卜辞研究史,说:“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分别指中国近代四位最著名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这是中国学术史上第一次将此四人并称。

1951年,胡厚宣出版 《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陈子展为此书作《题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一诗,其中有“堂堂堂堂,郭董罗王,观堂沉渊雪堂化,彦堂入海鼎堂忙。”一语,这应该是学术史上第二次将此四人并称。下面就按照唐兰所罗列的顺序,一一介绍:

一、雪堂: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叔蕴,号雪堂。浙江上虞人。罗振玉。罗振玉5岁入私塾,师事乾嘉之学的名儒李岷山,研习经史文字、潜心训诂音韵,留意金石名物,尤其倾心于经史考据之学。罗振玉15岁习作诗词,16岁考中秀才。20岁起,更是专心研读古代碑帖,作《读碑小传》一书,正式开始其著书立说的学术生涯。1902年罗振玉第一次在刘鹗家中看到殷墟甲骨的墨拓,初识甲骨文字。1906年,罗振玉出任学部参事。他利用职务之便,不仅更加广为收集古物,也着手调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他最早探明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安阳,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考释文字的基础上,罗振玉开始注重于对整条甲骨卜辞的通读;在方法论方面,,他提出“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方法,强调对字词的考释,必须求其形声义三方面的一致性。这些都给后来考释古文字者以启迪。

二、观堂:王国维(1877年12月2日-1927年5月3日),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学者之一。王国维最初是受罗振玉影响开始接触甲骨文。1917年,王国维作《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记载的商王世系大体正确,同时纠正了《史记》中记载的个别错误,证明了司马迁的《史记》的确是一部信史。《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当时便被誉为甲骨文发现19年来第一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郭沫若曾评价说:“卜辞的研究,要感谢王国维。是他,首先由卜辞中把殷代的先公先王剔发了出来”,“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王国维治学做学问的最大特点,不是仅仅就甲骨文字本身去研究,而是把古文字学与古代史密切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充分利用最新的甲骨材料,去对照历史。 创造并完善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学术贡献极大。所以,学术史上往往将1928年殷墟科学发掘甲骨文以前的甲骨学研究称为“罗王之学”。而事实上,作为一套较为系统的方法论。“罗王之学”包括:熟谙传世古典文献,利用清代乾嘉学派的“小学”即考据文字训诂音韵的治学工具及其成果,以此整理地下的新材料,并结合古地理的研究,以二重证据治史学经学,完成史料之整理与历史纪载之修正的任务。一百多年来,“罗王之学”继往开来,影响和造就了几代甲骨学者。

三、彦堂:董作宾(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5日),字彦堂。河南南阳人。1928年10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广州成立。董作宾即被聘为通讯员,受命赴安阳调查殷墟遗址。回京之后,向史语所汇报了其在安阳的考察情况,受到院长蔡元培的重视。几天后,董作宾再次受命来到安阳,主持中国考古史上对殷墟遗址的首次科学发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后,从1928年至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前,中研院史语所共计进行15次科学发掘,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以及第9次发掘,并多次担任主持。殷墟发掘,是我国科学考古的发轫,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专家。1933年,董作宾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创立了甲骨断代学。在中国甲骨学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另外,董作宾还很重视对甲骨文的描摹和书写,他的甲骨书法,形神兼备,为书法界所推崇。

四、鼎堂: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字鼎堂。四川乐山县人。1928年6月,大革命失败,郭沫若流亡日本。后于东京某书店得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郭氏自诩:“在当初,我一接触甲骨文时,那是一片墨黑的东西,但一找到门径,差不多只有一两天功夫,便完全解除了它的秘密。”此话虽不无自我吹嘘之嫌,但郭沫若的确走访了许多日本甲骨收藏家,掌握了大量的甲骨文字材料。他根据这些材料,并利用罗振玉等人的研究成果,撰写了《卜辞中之古代社会》等甲骨卜辞研究方面的著作,该文收录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1929年8月1日,郭沫若所著《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此书标志着郭沫若甲骨文研究的颠峰。至1932年,郭沫若在日本访求公私各家所藏殷墟甲骨,所见者共计约3000片,本拟辑为著录,然因多未拓存,未果。于是,郭沫若决定转而选释传世甲骨,编成《卜辞通纂》,于1933年在日本东京出版。郭沫若从事甲骨文字研究,主要就是在流亡日本的十年。郭沫若治甲骨,起步较晚,但是起点很高,又引入了新的研究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方法,所以一出手就是高屋建瓴。郭沫若晚年主编大型甲骨文字著录《甲骨文合集》,由胡厚宣任总编辑,具体负责。《甲骨文合集》共收甲骨41956片,为甲骨文字材料的集大成,为古文字及古代史、文化史研究工作提供了海量研究资料,功在当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