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境下如何陈述“历史”?
记得有人说过,历史学家若遇到了文学家,犹如秀才见了兵,假使有理也难以说得清。其实,历史与文学这对老冤家,从来就没有撇清过彼此的关系,比如,历史要靠文学的手段还原其丰富的内涵,而文学也需历史的资料满足其多样化的题材。因而,历史与文学在各自的书写过程中始终是共存互襄、不可分割的,要说差异,也仅是书写者对时空和事件经过的把握确度和认知态度而已。
文学家的笔下,无论是“时空”的设置还是事件“经过”的描述,都不太拘泥于既有史料之限而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再造性。
“历”与“史”本属两个不同的概念系统,各有分工,而二者合而为一成为一门学科的称谓,则是近代以后的事。
最早的历史生成形态应是“口耳相传”的,它仅是一种“易碎品”,而直到文字出现、印刷和造纸术发明后,现代意义的“历史”形态才宣告成立。之后,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对“历史”的认知和思辨也逐渐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出现了“历史哲学”并产生了许多研究大家和丰富的理论观念。
济南有多少年的历史?
“济南”,顾名思义,因位于济水之南而得名。济水,是一条早已消失了的河流,它发源于河南省的济源县,在山东境内的故道大约就是现在的黄河。
上古时代,济、河、淮(最初可能是指潍水)、江(最初可能是指沂水)并称“四渎”,都是古中国的圣河,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名川。
济水,是沟通中原与山东半岛沿海地区的黄金水道,她在济南上古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用任何语言形容之都不过分。然而“济南”作为地名,却出现较晚。
西汉初年,设置济南郡,郡治在东平陵。东平陵今属章丘,位于今济南以东大约二三十公里处。东平陵西侧2公里,就是举世闻名的城子崖古城遗址。
城子崖古城遗址面积20万平方米,它创建于距今四千多年以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当时应该是一个早期国家的都城所在。夏朝的时候,它是赢姓谭国的都城;商周时期,它是子姓谭国的都城。
春秋前期,齐桓公灭掉谭国,设置平陵邑。到了战国,齐国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便在城子崖平陵城的东侧,新建一座360万平方米的东平陵城。
汉代,这座东平陵城成为济南郡的郡城,或者是济南国的都城。东汉末年的曹操,就曾做过济南国的国相。
所以,上古时代,今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今济南以东的章丘一带,只是到了西晋末年,才转移到现在的济南。论其原因,主要在于生态环境的变化。
具体说,东平陵由于是汉魏时期的一座繁荣的大都市,人众物阜,居民用水和工农业用水过多,势必导致地下水位降低。另外,过度的开发,也使得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而影响到附近河流(如武原水)的流量,乃至枯竭。用水问题日益突出,最终迫使人们放弃东平陵城,而将济南郡治迁到历城,也就是今日的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