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角度解读文学作品,发掘所谓的真相有意思吗?
我们常说,文学艺术作品,来源于实际生活,又高于实际生活,对一些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可以去夸大描写,让人物更形象让故事情节更生动,更吸引人,更具有可看性。
我们熟知的《林海雪原》,这部小说的人物事迹,差不多有一多半故事情节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最有名的《智取威虎山》,故事情节很生动,很吸引人,一环紧扣一环,让人如饮甘怡,如痴如醉。但真实的威虎山什么样呢?真实的座山雕是怎么被打死的呢?真实的威虎山土匪有几个呢?当我们去实地考察探究的时候,不仅让我们大失所望。真实的人物确实有,杨子荣、座山雕等确有其人,但事情的来笼去脉却要和小说中的生动描写大打折扣大相径庭了。杨子荣是英雄,能只身入虎穴,把多年作恶多端而东北军、日本人都拿他没办法的顽匪座山雕击毙,真的是太不容易了。但如果按实际事件去叙述,恐怕没有几个人愿意去看,去欣赏了。现在不少人一直大批很多国产抗日剧为神剧,什么手撕鬼子呀,什么手留弹打飞机呀,……等等吧,都太不严肃太不真实了,真实的当年抗日,要困难艰苦得多,日本鬼子也比电视剧里难打得多。是啊,确实当年日本比中国强太多了,不然日本也进不了中国,中国大部分国土也不会沦丧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中国人也不会任日本鬼子凌辱残杀,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我们今天写一部抗日剧,里面充满的都是当时日本军人的惨无人道,而中国人大多都是被宰被杀被奴役的角色,整个抗日的经历,大部分应该是这样,毕竟当时抗日的,也就像今天的突发事件一样,稀稀落落,十里不传其一,今天这里有了个日本鬼子被杀了,明天那里又有个日本人仓库被烧了,谁干的,不了解,但不是一起人干的。如果写抗日剧,这样零零星星地去写,平白无奇,还会有观赏效果吗?把一个地方很多事件连贯起来,写成一个人或一帮人干的,突出其特色性格,英雄形象,这样才能吸引住人的眼球。再把这部分人和事适当描写得夸张形象些,从枪击、武打、事件情节等方面适当夸大些,就能提高人的观赏兴趣,就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今天我们国家强大了,生活文化水平高了,自然要有高质量高欣赏性的影视剧与之相匹配,平白无奇的史实剧作,谁还会去欣赏?一部《三国演义》,给中国带来多少文化价值和智慧?但时下却有一股否定一些三国正面人物,进而否定《三国演义》之风。一说及诸葛亮,就说诸葛亮都是《三国演义》把他吹上天了,其实他并没有那么神奇,并没有什么本事,不然他怎么没一统天下呢?而且《三国演义》很多关于诸葛亮的事件都是假的,如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等,《三国志》上都没有;一说赵云赵子龙,就说赵云被夸大了,《三国志》上他并不被刘备重用,只是个不入流的保彪。……,最后得出的结果就是《三国演义》写的全是假的,不能看了,不能再被其蒙骗了。仿佛《三国演义》成了坑人坑爹的罪魁祸首。《三国演义》只是一部文学作品,褒扬忠义,贬斥奸诈是它的主旨,意在教化人们忠君爱国。如果没有《三国演义》问世,谁还爱去探究《三国志》?
透过文学作品,我们去发掘一些历史真相这无可厚非,更能增进我们对人物事件的了解,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毁谤文学作品,否定它的文化功绩,进而毁谤历史上一直正能量的人物。更何况历史都是人写的,史志上的一些东西不见得就完全真实呢。《三国演义》能做到七分真实,三分虚构,尊重史实,并为我们带来如此丰富的文化大餐,确实已经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