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现代人写不出经典名著呢?
谢官方邀请回答!为什么有人说现代人写不出经典的名著呢?我个人观点是:现代人95%以上都是过着快节揍的生活,每天三点一线,吃饭——上班工作——下班吃饭休息,每天都在重复,原因是大家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了,房价高,房租贵,彩礼高,现在很多人变成了房奴,车奴,现代人攀比心强,工新一族,每月工资不高,除了基本生活开支,学费,看病,吃饭,每月还房贷,车贷,剩下的钱不多,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如山,天天忙着赚钱养家糊口,没有太多的心思,多余的时间花在学习,研究,写作上面来,所以现代人很难写出名著来。
三秦现代三大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谁的人格魅力对青年文学爱好者的影响最深?
以路遥、贾平凹、陈忠实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奇特现象。三人的文学成就都很高。
仅就文学造诣来说,我认为贾平凹第一,路遥次之,陈忠实又次之。而就个人喜好而言,我更喜欢路遥,陈忠实次之,贾平凹又次之。
【路遥:日他妈的文学】
路遥的文学理想更加朴素、纯粹。实际上,个人感觉路遥的文学天赋一般,但他很勤奋,很坚持,很执拗。
其实,早在写《平凡的世界》之前,他已凭借中篇小说《人生》获得全国大奖,名满天下。各地的信件如雪片般飞来,其中有文学青年,也有商业巨贾,有高官权贵,也有平头百姓。如果说,路遥想凭此飞黄腾达,或者赚笔快钱,从此过上舒适的生活,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然而,对文学的坚守让他心如止水。他知道,一个作家,如果不能再写作,不能突破自己,就意味着生命终结了。于是,他一头扎进大沙漠,走进矿区,钻进窑洞,酝酿着更大的突破——他要写反映中国更大社会现实的作品《平凡的世界》。
当时,正是西方文学浪潮涌进国门之际,意识流、魔幻主义、象征主义、后现代派……正成为文学青年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现在写现实主义作品,还有人看吗?路遥不管这些,他觉得,写作是个人的事,就是要写自己的内心,至于其他人怎么看,他管不着。
据说,他写《平凡的世界》前,整整花了3年时间来做准备。他阅读了近100本中外名著。他还搜集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阅读近年来发生的各种新闻,将将其做成剪报,以此积累写作素材。
终于要写作了。他坐在桌前,写了删,删了写,写了又改,又删,三个月只写了一段话写作时,他常常一写就是通宵,在窑洞里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他的黎明都是从傍晚开始的。
终于,第一部写完了,在央广播出,获得巨大成功。这个消失多年的作家,再一次家喻户晓。
6年时间,他写完了《平凡的世界》三部曲,100万字,但过度的操劳加上黑白颠倒的生活,也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后来,《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消息传来,路遥却开心不起来。去北京领奖的路费都拿不出来。没法,他只好找弟弟借路费。
凑齐路费,他又犯了愁。去北京领奖,会见很多熟人,总要送点书吧,可他连买100套《平凡的世界》的钱也没有。
怎么办?只好舔着脸再找弟弟借。弟弟也没那么钱,没办法就去找县委书记借。刚好,弟弟和县委书记相熟,才算凑够钱。
你莫再得奖了。人民币还好,能凑齐。你要是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路费需要美金,我可去哪儿给你弄哦。送钱给路遥时,弟弟打趣地说。
路遥接过钱,说了一句让人震惊又无比心酸的话:“日他妈的文学。”
一年多后,作家路遥撒手人寰。
【陈忠实:你懂个锤子】
跟路遥相比,陈忠实无疑是幸运的。
他凭借《白鹿原》不仅获得茅盾文学奖,荣誉等身,还官至中国作协副主席,并曾明列中国作家富豪榜第13位,可谓名利双收,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但陈忠实一直保持着陕西高原汉子的质朴与耿直。据说,在他写完《白鹿原》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作品出来。一次,一位高官见到陈忠实,以居高临下的语气说,你咋不写了?作家还是要勤下基层,多出作品嘛。陈忠实听后,只说了一句话:“你懂个锤子。”
应该说,陈忠实对《白鹿原》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人们都说,作品对作家来说,比子女还重要。生孩子要十月怀胎,而写一部满意的作品,作家需要短则三五年,长则一辈子的时间去酝酿、去打磨。《白鹿原》之于陈忠实,就属于这一种。
《白鹿原》以现实+魔幻的笔触,刻画了西北高原近50年的沧桑巨变,被誉为“中国当代最好的小说之一”。凭心而论,《白鹿原》确实属于良心之作,也因此赢得了中外读者的赞誉。但陈忠实在写这部小说时使了巧,他不像路遥那样,看100部名著,里面却没有名著的影子,而《白鹿原》则明显带着《百年孤独》的烙印。
无论如何,陈忠实像他的名字一样,忠实于文学,为中国当代文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贾平凹:不断突破自己】
相比较路遥和陈忠实,贾平凹无疑更具有创新精神和文学天赋。他的每一部重要作品,都是对自我的突破。
与前两位不同,贾平凹可以说是世界级的作家,他先后获得5次全国大奖,50多个国内文学奖项,以及30多个国外文学奖项。要说他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也不为过。个人认为,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甚至超越了莫言。
刚开始读贾平凹的作品,是在高中时代读的“商州”系列,那优美的文字、精炼的白描、生动的语言、深刻的见解,一下子就震撼了自小喜爱文学的我。于是,找来他的很多作品,细细研读,越读越觉得此人不简单。
但不知为何,他写了一本《废都》,争议四起。读大学时,我读了删节版的《废都》,说实话也很不认同。不知道老贾为何要写这部作品。如果要表现文内的精神主旨,反映文人的苦闷,应该还有更好的表现手法,为何要选择这样一种挑战公俗良知的手法?未必是想学《金瓶梅》、《人间失格》?但也没必要啊。
现在我想,有点明白了老贾的用意和苦衷。文学的本质是提炼、再现生活。在这方面,关于文学的任何创新,只要不犯法全都值得提倡。
但后来听说,老贾还热衷收藏、画画、书法,并且这些作品还卖出了大价钱。
不知为何,曾一直觉得老贾是中国文坛旗手的我,忽然怀念起路遥和陈忠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