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新生研讨课中提出有见解的问题,要1000字左右

bdqnwqk1年前问题7

展开全部


研讨课,研究讨论,针对某个对象进行学术讨论,思想交锋。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主体,对象,方法,也即谁来讨论、讨论什么和怎样讨论。
主体,老师和同学们。大家都参与讨论,而不是一个人讲大家都听。老师可以更多地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大家打开思路,指正一些错误,或表扬或鼓励,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也把握话题的方向。对象的选择,我认为没必要一定限制在某个理论或具体问题。讨论如果要进行下去,要么是针对一个东西有纵深,要么是话题广泛,内容丰富,可以横向铺排。以我们现在的知识储备和理论修养,纵深的讨论是很难实现的,因此不妨将话题打开,采用话题式而不是问题式的讨论,可扩展到多角度甚至多学科。我们社会学的问题是很适合这样的讨论的,它跟很多学科都有交叉或渊源关系。那么,在谈论某个问题的时候,大家可以调动自己的各种知识储备,很广泛地去谈。具体操作上,我觉得可以分成小组,每次课由一个组主导讨论,选定话题并准备与话题相关的材料,作为讨论的积极分子,提供一些线索或背景知识,作课堂记录,形成文字等等。
至于课堂要出什么成果,我觉得,学术意义上是不可能的,我们的知识储备、理论修养、实践经验和学术研究规范的训练都是缺乏的,所以现阶段很多所谓的研究只能是很浅的简单尝试。而且,短短九周的课堂,现在剩下七周,也没必要非出什么成果。我设想中这个课堂应该是一个解放式的课堂,把我们从两个地方解放出来,一是传统课堂,单向的概念、理论的灌输,规整的训练,这些且不说质如何,至少在量上已经足够了;二是日常生活的话语体系,我们在课堂之外的交流话题无非是吃喝玩、娱乐、男生女生,甚至在巨大的网络信息量的冲击下这样的交流也少了。日常生活世界被侵蚀被占领,我们没有真正的严肃的交流思想的地方,逐渐丧失了去深度思考和表达思想的欲望,我们把严肃的东西娱乐化、粗鄙化,我们会嘲笑严肃、嘲笑信仰、嘲笑真诚,并且常常以之为荣。我觉得我们现在最可怕的地方不是知识储备的匮乏,而是习惯于被驯化被同质化,变成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只知道物欲享受而没有否定性思维,从来不去追问自己不去检视人生,抛弃了自我反思的需要和自由。
所以我希望研讨课可以给一个空间让大家由一个问题出发去思考,去交流,去碰撞,期间我们能够有一些感触,能够发现一些新颖有趣的观点,发现自身不足,思维方式的局限,能够激发阅读和思考问题的兴趣。我觉得这就是成果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