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和杨振宁谁会先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他两人没有可比性,杨振宁是精致的利己者,为的是功名利禄。钱学森是爱国科学家,一心为国,钱老将永载中华民族的史册,是每个中华儿女学习的榜样,子不嫌母丑儿不嫌家贫,国和家才能越来越好!
你认为日本讲谈社出版的《中国的历史》如何?
应该说是当之无愧的好书。
关于中国历史的书汗牛充栋,断代史的著作我就不举了,只说说通史类的。《史记》和《通鉴》虽有时也被称作通史,但严格意义上的通史需要到民国时期才有。现在大家所理解的中国通史也基本上就是中国古代通史。就通史类著作来说,就其性质而言,又可以分为严肃的学术性著作和相对简易的科普性介绍著作。前者如吕思勉《中国通史》,钱穆《国史大纲》,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白寿彝《中国通史》,后者更多,有代表性的如黎东方说中国史,还有中华上下五千年系列等。在我看来,《讲谈社:中国的历史》被坊间认为属于后者中的佼佼者,但实际上大可以归入第一类著作而不逊色的。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仅就作者而言,这套书的阵容并不下于《剑桥中国史》,可以说是专家合作,断代集成的典型性代表。当然,这些作者可能大家都没听过,但在业内人看来,这些人都是当之无愧的汉学专家,是日本汉学界的翘楚。这样的作者阵容,基本保证了这套书籍的质量。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时下名家烂作也常有发生,那么这套书具体质量如何呢?限于篇幅,我不可能一一介绍其优点,我只能点到即止。
首先,这套书对考古材料和出土文献十分重视,这对吕思勉,钱穆,范文澜等人的通史是十分有益的补充,这三家著作大体都完成60年代以前,错过了大量的考古发现,不得不说非常遗憾,而白寿彝的《通史》分量实在太大,一般人恐怕很难有读的兴趣。
白寿彝:《中国通史》,花了二十年,编了22册。
其次,这套书基本贯彻了从东亚来写中国的视角,经常会将中国与同时期的其他东亚国家进行比较性书写,而不拘泥于“中国”。
其三,这套书每一本都有自己特别关注的主题,以《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为例,一般性的《中国通史》如白本中主要写的是历史大事和文化背景,对思想史会有所忽略,读者如果想了解思想方面的情况,就不得不选择《中国思想史》或《宋代思想史》这样的著作,而讲谈社的宋代卷就侧重描写了宋代的思想奔流,是极为难得的。当然,这也就是有些人认为,这套书与其说是通史,不如说是断代史和专题史的汇编,这样说倒也问题不大,只是这套书10卷合在一起,确实也能在整体上展示出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风貌。(我个人认为,这些汉学家确实抓住了各自所负责的时代的根本性变化和基础性线索,于是才能在比较中型的篇幅内将自己的任务完成得比较好。)
顺带一提,这套书一共包括《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 夏王朝》,《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 春秋战国》,《 始皇帝的遗产: 秦汉帝国》,《 三国志的世界: 后汉三国时代》,《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魏晋南北朝》,《绚烂的世界帝国》,《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 宋朝》,《疾驰的草原征服者: 辽 西夏金 元》,《海与帝国:明清时代》,《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中华民国》共10卷。
最后,书与识者,这套书质量上佳,读来也不枯燥,因为它没有大面积的史料堆砌和文献引用,主要还是在阐发作者的观点,因而可能不是那么客观,但却很有启发性。(这也是汉学著作的基本特点)
基于此,这套书可能不太适合通史入门,而适合已经对中国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的读者。如要入门,还是要先看几种比较简明的中国历史,然后读一读吕思勉《中国通史》(吕的本子好在文化史和政治史打通,而篇幅也不大)和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有两卷本和十卷本,推荐两卷本),如果文言文基础不错的话,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也建议翻一翻,文言文基础一般的话,也不强调一定去看。如果觉得吕范二书都有一定民国语言不习惯,那么社科院编的简明读本也可以看看。
有了这样的史料和史观基础,再读这套书,感觉一定会很不一样。如果一定要一开始就读这套书,那就在心态上稍微保守一点,不要偏听偏信,认为书上说的就是对的也行。读后如果觉得这套书好,那么《哈佛中国史》和《剑桥中国史》可以提上日程了。(最后友情提示:《剑桥中国史》很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