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何特点
做了不说,做了再说。例:他写《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并未大声宣扬。
爱国: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把民族比作病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闻先生寻找使我国的文化繁荣起来的方法
对待学问孜孜不倦一丝不苟的态度。例: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幼儿在幼儿园的亲社会行为有什么特点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严星路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在感受物质、财富日益的同时,也常常感叹社会的人情冷漠。人与人的关系更多建立在金钱、利益的基础上。而社会中成人不恰当的行为表现及关系,往往又对我们的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我们在时竟然会发现我们的孩子也有冷漠、自私、甚至残忍的一面,例如:看见别人走路摔跤,有的孩子会哈哈大笑、兴灾乐祸;自然角里,有人把小手伸进鱼缸玩弄小金鱼,导致金鱼丧生;别人不小心碰到自己,为了不吃亏,便恶拳相向------。种种的迹象表明,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已经成为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迫在眉睫的问题。然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心理过程,将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放入狭隘的研究范围,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如谈话、说教等是很难在孩子的心中产生共鸣。那么,采用何种较为有效的手段,通过何种教育途径,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呢?我们发现,广阔的社会是孩子生动、有趣的课堂,孩子们乐意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包含丰富的教育契机,而大班幼儿正处于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选择在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二、理论支撑依据所谓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心理学家认为,引发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如:为了期待外部奖赏,或为了获得社会赞许,或为了减轻自己消极的内部状态。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南希-艾森伯格将亲社会行为产生的过程分为了3大部分:(一)亲社会行为的初始阶段——对他人需要的注意艾森伯格认为能否注意到他人的需要受个体因素和个体对特定情境的解释这两方面的影响。个体因素,如对他人的积极评价、角色采择的能力和倾向、他人定向、自我关注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人需要的注意。特定情境特征,如他人需要的明晰程度、需要的来源、潜在受助人的身份、旁观者的身份等都直接影响个体对情境的解释,从而影响到他人需要的注意。大班幼儿由于年龄特点,亲社会行为正处于初始阶段,对他人需要的关注度成为培养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点。其社会认知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化的发展,都对其亲社会行为有着促进作用。(二)亲社会行为意图的确定阶段艾森伯格认为,在紧急情况下情感因素在助人决策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而在非紧急情况下,个体的认知因素和人格的特质可能起主要作用。情感因素,如移情、同情、内疚感等起主导作用,因对他人产生同情,进而萌发亲社会行为动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大多因情感因素产生。情感性力量能直接驱动潜在的助人意图。他们的助人行为大多是冲动的、易发的,但缺乏理性和思考。因此,我们还需要帮助儿童考虑助人行为与自身实际能力的关系,即自身的年龄、生活经验水平、助人与自救的关系等。(三)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的阶段助人意图和亲社会性行为之间的联系受个人的有关能力、人与情境的变化两方面因素影响。仅仅具有助人意图,并非意味着他实际作出亲社会行为。个人的生活技能、自我调节技能、有效策略的知识、人际关系问题解决能力等,都影响儿童助人意图向亲社会行为的转化。因此,引导幼儿学习生活技能,学习如何解决人际关系等问题,可提高幼儿助人能力,从而使幼儿的助人有效的转化为亲社会行为。三、实验的对象、方法和时间1、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大一班35名幼儿,同时对照组为大二班35名幼儿。2、实验方法:社会实践法、角色扮演表、移情训练法、榜样示范法、行动研究法。*角色扮演法: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学技术。*移情训练法:旨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的训练方式。*榜样示范法:是由注意、保持、动作、复制和动机这4个相互关联的过程构成。3、实验时间:2005年9月——2006年6月四、实验过程:(一)社会体验日——让幼儿走进社会大课堂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简单的说教和行为训练是不能激发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和意图。广阔的社会舞台、丰富的生活经验则是培养孩子亲社会行为的最佳途径。我们在学期初,根据节日、季节特点以及社会重大事件,将社会体验活动内容安排在学期计划中,每月带领孩子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活动安排丰富多彩,内容深刻,富有有教育性。如:九月:1采访我们的老师。通过采访全园教师,了解老师的工作和生活,培养幼儿热爱老师的情感。2九九重阳乐。将欢乐、笑语带给老人院的孤寡老人。通过表演节目,为老人服务等形式表达自己对老人的关心。十月:我是家乡的小主人:结合家乡的重大事件,带领孩子走上街头,用自己的绘画、书法等作品向客人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激发孩子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十一月:假如我是他: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感受残疾人的痛苦和不便,萌发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怀,激发孩子们帮助残疾人的情感。十二月:将爱心传递下去:捐出自己一件心爱的物品,可以是玩具、图书、衣服等,送给孤儿院的孩子们,用实际行动奉献自己的爱心,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快乐。三月:1雷锋就在我身边:带领孩子们到小区里劳动,为小区的人们做一件好事,感受助人的快乐。2绿色生命:结合植树节,让孩子们知道植物也有生命。通过认养小树的活动,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关怀生命的情感。四月:我为大屠杀纪念馆献爱心:带领幼儿参观大屠杀纪念馆,得知其扩建的消息。在社区内进行义卖捐献活动,鼓励孩子将家中的玩具,学习用品等进行义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献给大屠杀纪念馆,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五月:辛苦的人们:带领幼儿访问社区里各行各业的人们,了解劳动人民的辛苦,并通过亲身实践,感受他们的辛苦,进而培养幼儿尊重劳动成果的情感。六月:我想上小学:通过参观小学校园,采访小学生和教师,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孩子争当小学生的情感。这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主题性、时事性,联系孩子的生活,丰富了孩子的生活经验。每一次活动,都能在孩子们中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孩子们渐渐地开始关注他人的需求。在利已与利他的关系中,他们往往能放弃自己的利益,而选择帮助别人,献出自己的爱心。(二)假如我是他——扮演他人的角色,体验他人的生活,感受他人的情感在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中,角色扮演法和移情训练法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角色扮演中,我们让孩子蒙上双眼,假装成盲人,在人行道上行走一段的路程,然后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许多孩子都表示自己很害怕,有的担心会摔跤,有的担心有危险,有的分不清方向,最后发现走错了路,有的甚至感到恐惧。通过角色扮演,便孩子们亲身体验残疾人士的生活,使孩子理解他们的处境。再通过移情训练,即让孩子们想象一下,如果别人嘲笑自己,不帮助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让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残疾人士的痛苦,进而萌发帮助他人、助人为乐的情感。(三)榜样无处不在——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发情感共鸣大量研究表明,在儿童中树立榜样作用,可以增加儿童的利他行为。例如:在义卖、捐献活动中,我们张贴爱心榜;在助人实践活动中,我们评选关爱之星。大到学雷锋做好事,小到给蚕宝宝买桑叶,只要孩子们做出了进步,我们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榜样是孩子们学习的楷模,影响着每一个孩子的情感。孩子们向榜样学习,不仅学他们的精神,还学习助人的方法。在以往的试卷问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