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问题转化为研究主题
转载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新增设的一门课程,由于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教师和学生都留有更多创新和发展的空间,因此不少教师都想带领学生一起尝试和体验这门新的课程。这些年,笔者经历了多次的综合实践活动研讨课,也观摩学习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课例,笔者发现在选题指导课中,很多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善于引导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如何将这些问题巧妙地转化为研究课题,这往往容易被大家所忽略。很多老师认为做综合实践又不是搞科学研究,不必吹毛求疵要求过高,但是让学生从接触开始就正确认识综合实践这门课程,知道问题和课题的区别,笔者觉得是十分必要的。
众所周知,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一定的方法。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会对你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更是离不开实践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指导。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方法,那学生活动起来就会游刃有余,活动也得以顺利地开展。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指导学生将五花八门、凌乱无序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从而选择一个恰当的主题进行研究呢?下面,笔者将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自身实践经验,以《我们与汽车》活动主题确定的课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一、来源生活,生成主题。
万事开头难。选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起步阶段,课题的选择、确定,直接决定了课题研究开展的方向和命运,甚至影响了整个课题的成败。选择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意味着点燃了创新思维的火花,此时,教师更需要指导的艺术。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主题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主题的产生,基于学生的问题,问题从何而来,需要教师细心地观察、发现、引导。问题的提出有不同的角度。可以从自己兴趣出发,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从自己学习的学科出发,提出一些学习中自己较困难的问题;可以从自己的生活出发,提出自己观察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等。
如《我们与汽车》这一主题的提出就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那天,我们像往常一样开始上课,这时一个学生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我问他迟到的原因,本以为他会说睡迟了或者动作太慢了这样的理由。但是,他的回答却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老师,校门口车太堵了,我根本进不来。”顿时,学生接二连三地讨论开了。“是呀,我也被赌过。”、“我还看见校门口有两辆车撞了呢!”、“每天,上学放学,我们校门口的车最多了。”、、、、、、看学生讨论得这么起劲,我的脑海中突然迸发出一个想法,不如开展一个有关“汽车”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于是,我就趁热打铁,说:“同学们,说起汽车,大家有那么多的话题,那是不是可以把这个当成一个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开展呢?”学生各个兴致盎然。
反思这次主题活动的选题,我们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及时地捕捉住学生的最近兴趣点,把他们生活中关心的话题拿来作为活动的主题,拉近了学生与主题活动之间的距离,因此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产生问题。
确定好研究的主题后,我们还要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突破口,从而带动更多问题的研究,更多活动的开展。这时,我们就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思维起点、创造源头,围绕要研究的主题,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在情境范围内,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开展《我们与汽车》主题活动时,笔者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1.创设情境:同学们,本学期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主题是《我们与汽车》,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汽车的吉祥物卡尔一起来好好聊一聊这个话题。(播放视频:汽车的利)
2.引导发现:跟随着卡尔的脚步,你们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3.畅所欲言:关于汽车,你还知道什么呢?
4.激发矛盾:汽车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播放视频:汽车的弊。)看后,你又发现了什么呢?
5.提出问题:刚才我们聊了那么多有关汽车的话题,你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呢?请每个人写下一个最感兴趣的问题,并和你的小组成员交流。
在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中,孩子们的问题意识逐渐被唤醒,当遇到知与不知的矛盾,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矛盾,全面认识与片面认识的冲突,现实生活与课本知识的矛盾等问题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和认知失衡,随后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师利用学生认知的冲突点,依据学生不断冒出的问题和有教育价值的反馈信息不断地拓展活动,使学生的认知冲突成为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增长点,为我们下一步的梳理问题做下了良好的铺垫。
三、方法指引,提炼问题。
问题有了,并不等于课题就形成了。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巴尔丁博士曾说,决定一个研究能否取得成效,很重要一点就是看他所选择的科研课题。课题的选择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所需要做的第一件事。要找到一个既符合自己兴趣又切实可行的课题是不容易的。课题选得怎样,关系到研究有无价值,研究能否顺利进行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由于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参差不齐,再加上客观条件的限制,可能有些孩子提出的问题往往脱离实际或没有研究的价值,所以往往不适合拿来做研究。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归类并形成研究课题。筛选问题的研究价值是选题指导课的难点之一,教师可以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挑选几个作为范例进行提炼。以《我们与汽车》为例,笔者指导如下:
步骤一:方法学一学
师:是不是所有感兴趣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呢?首先,我们要对问题进行分析与筛选。筛选问题可有一定的方法,有请卡尔来教你几招。
◆卡尔:同学们,可要听好咯!第一招:这个问题科学吗?
◆卡尔教你第二招:这个问题对我的学习生活有用吗?
◆最后一招:我有能力研究吗?
1.解疑:卡尔教我们的三招,你有不明白的吗?教师随机解答
2.交流:抽取学生典型的问题,借助卡尔教的三招进行分析。
步骤二:方法用一用
1.师:将我们刚才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筛选,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打上“√”,没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标上“△”,并简要说明理由。(小组汇报,并随机指导。)
出现以下问题,教师引导转化。
A:范围太大:将研究的范围缩小。
B:范围太小或问题简单:范围扩大。
C:问题相近:归为一类。
2.确定研究问题。
学生有了方法,就如同拿到了钥匙,就真正跨入课题研究之门。学生对方法的认识和运用源于实践,同时也在实践中逐步得到提升。引导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主动地运用初步掌握地方法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所学方法的价值,正确把握运用方法的具体要求,只有这样,方法才能从知识的形态逐步走向技能的形态,并最终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能力。当然在孩子们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老师绝对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领导者,也应是一个积极参与者,参与到各个小组的讨论交流中去,及时了解他们在筛选问题时所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的给予引导和点拨,让孩子们顺利确定小组研究的内容。
教师通过这些方法的的指导,带领学生有方向有策略地畅游在实践活动中,在具体的活动中引导学生经历筛选过程,帮助学生提炼和掌握研究的方法,以使学生最终能运用有效的方法进行规范地研究,充分享受研究活动的乐趣和收获。
四、规范表述,形成课题。
确定了要研究的问题,接下来就要推敲对这个问题的陈述,使之成为一个简洁明了的研究课题。对于这一过程,许多老师认为大可不必,因为小学生只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参与研究性学习,又不是搞科学研究,不需要如此细致慎密。笔者觉得一个好的课题名称的表述,应该是简洁、清晰、完整、准确、概括性强的。通过课题表述,既能传递综合实践活动某一活动或项目的重要要信息,又能吸引读者,指导学生表述好研究课题是十分重要。
刚开始接触综合实践活动的同学,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方法都会把握不准,使课题的陈述较为困难。因此,必须指导学生按照问题的分类,课题形成的原则等来逐步完善课题的陈述,使一般的问题陈述转化为课题的陈述。在活动过程中,笔者通过一些课题案例的呈现,让学生学会规范表述课题,笔者是这样做:
1.问题变一变:同学们,卡尔筛选问题有三招,他还会将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课件出示:
我校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怎么样? 问题
我校学生交通安全意识的调查研究 课题
引导发现卡尔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的方法:一去问号,二去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三添加研究的方法。
2.常见的研究方法、课题表述的几种方式。(课件出示)
3.表述变一变:小组合作,将刚才确定的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4.展示课题,交流互评。
就这样在孩子们的思维碰撞中,在老师的潜心引导下,孩子们一步步将最初提出的问题,转化为将要研究的课题,整个过程自然而流畅,既加强了孩子们问题意识的培养,又进一步锻炼了孩子们准确表述课题的能力。
总之,方法指引,就是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活动。学生对方法的掌握、运用,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得到深化和提升。作为教师应切实关注学生对活动方法的强烈需求,方法指引应具有针对性,要强化对活动的全程指导和具体的方法指导,以真真切切地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孩子们一旦掌握了方法,将一生受益。笔者相信,孩子们在综合实践探究之路上会收获更多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题研究》,教育发展研究, 2008.2;
3.刘丽群:《试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湖南教育,2007.5;
4.欧益生、张建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实践与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