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战争为何成为欧洲近代史的开端?

bdqnwqk1年前百科10

当我们去了解三十年战争的历史时,会发现它的爆发范围基本上涵盖了全欧洲所有国家,而此前一个世纪所开始的大航海时代,使得西方殖民体系的架构业已成型,因此三十年战争的余波也涉及到了位于南美、北非以及东南亚的列强殖民地争夺中。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三十年战争可以算作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世界大战,然而就是这样一场战役,它的起因却来自于一个国家的内部矛盾,它便是神圣罗马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和演变

对于神圣罗马帝国的评价,知名度最高的便是伏尔泰那句“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然而这种情况并不能简单地概括神圣罗马帝国持续了长达近千年的所有历史时期。实际上神圣罗马帝国至少在从公元10世纪到公元12世纪前期的近两百年中,一直处在一个不断上升的国力攀升期,帝国皇帝也拥有相对坚实的权力基础,远非后来的傀儡君主所能比。

然而这种情况在12世纪中叶发生了改变,此时统治神圣罗马帝国的霍亨斯道芬王朝将注意力放在了对亚平宁半岛的征服上,希图占领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的意大利地区以获得更多的财富。却因此忽略了对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各个独立封建主的整合和压制,这导致了大量军事和政治资源流出了霍亨斯道芬王朝的直辖区,而独立封建主们也借此机会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终于,到了公元1356年,时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查理四世颁布了金玺诏书,确定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选举制度,规定了皇帝由七大选帝侯由选举诞生,自此神圣罗马帝国基本上成为了一个虚化君主制的邦联政体,“帝国”之称名存实亡。

战争的起因

而此后的宗教改革,导致了传统天主教作为国家统治的意识形态开始与新教相互对立,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封建领主诸侯也因此开始站队。作为总疆域占据几乎三分之一个欧洲的庞大政权,神圣罗马帝国拥有近三百个大大小小的诸侯邦国,他们作为半独立的政治实体,必然也拥有自己各自的立场和方针,这进一步激化了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矛盾和分裂趋势。

恰逢此时信奉传统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皇室,通过各种手段开始重新将皇帝之位垄断在本家族手中,并试图重振皇权,这引起了神圣罗马帝国疆域内的新教诸侯极大不满。他们开始频繁地联络新兴的欧洲新教国家,如丹麦、瑞典等希图建立起外援的力量,而原本信仰天主教的法国也出于现实的地缘政治利益加入了新教同盟,阻碍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统一。哈布斯堡王朝见此也不甘心坐以待毙,在国内团结天主教诸侯,在国外跟老牌列强西班牙统一阵线,准备应对一触即发的大战。

公元1618年,神圣罗马帝国派遣皇族斐迪南大公管理波希米亚,希望争取让已经改信新教的波希米亚人重新回归天主教的怀抱。然而斐迪南是一名偏执的天主教狂热分子,他在波希米亚境内大肆开展宗教迫害活动,美其名曰“打击异端”,最终迫使新教教徒反抗其统治,将两名神圣罗马帝国的官员从位于布拉格的波希米亚王宫中扔出,史称“掷出窗外事件”。这件事情成为了爆发全面冲突的导火索,紧接着新教教徒组成的联合军,对哈布斯堡王室直接控制下的奥地利邦国发动了进攻,三十年战争宣告开始,而神圣罗马帝国内部也立刻分为了天主教诸侯阵营和新教诸侯阵营,战火迅速从神罗本国境内蔓延到了欧洲各处。这场战争也正如其后世所命名的一般,持续了整整三十年之久才宣告结束。

总结

之所以将三十年战争作为欧洲近代史的开端,有着下面几个原因:

其一是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民族国家的成型起点,在此前的欧洲各国即使一直处在相互征伐的状态,也没有产生过将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实体,进而捍卫其实质独立的心态,而三十年战争从天主教和新教的冲突开始,已经将国家意识形态的理念不知不觉根植在各个国家的统治者以及人民心中,此后民族国家也开始慢慢诞生。

其二是三十年战争第一次将国际关系以固定的结构确立下来,国与国之间有了成体系的外交模式和联系方针,这集中表现在战后所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中,而由此开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也成为了国际秩序和地缘政治的溯源滥觞。

其三是三十年战争开始让世俗政权进一步消解业已衰落的宗教影响力,让欧洲国家的政教分离政策随着战争再次得以贯彻落实,并且加大力度打破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束缚,为此后生产力的大变革以及商业经济模式的飞速跃迁提供了更加宽松和自由的外部环境。

而上述三点所指向的,也正是近代社会和近代国家的最终确立,因此三十年战争作为欧洲近代史的开端,是恰如其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