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小说的发展成就?

bdqnwqk1年前百科13

公元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继宋元话本与传奇之后,发展和兴盛起来的通俗与文言小说艺术。明代通俗小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长篇巨帙,又有短小精悍之作。据明、清两代著录及近人搜集,长篇小说有目可考者,不下百种,流传至今的有五六十部之多;短篇小说则数以百计,形成了中国小说创作的一个高潮。
一、小说与经典并列。先是李开先指出:“《水浒传》委曲详尽,《史记》而下,便是此书。且古来更未有一事而二十册者,倘以奸盗诈伪病之,不知序事之法,史学之妙者也”(《词谑》)。破天荒第一次把小说摆到如此崇高的地位。之后,李贽说得更为透彻:“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记》,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之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焚书》卷三《童心说》)。一变而为“古今之至文”,石破惊天之语,闻所未闻。于是,小说成为文人案头必读之书(吴道新《文论》),它们的社会功能与不朽价值,也逐渐被人们清醒地看到:“历代明君贤相,与夫君之佞臣,皆有小史,或扬其芳,或播其秽,以劝惩后世,如《列国》、《三国》、《东西晋》、《水浒》、《西游》诸书,与二十一史并传不朽,可谓备矣”(崇祯辛未刻本《隋炀帝艳史·凡例》。最终,小说戏曲被目为《春秋》,其地位与儒家经典并驾齐驱(单宇《菊坡丛话》)。

二、震撼文坛,反映强烈。明代通俗小说,风靡文坛,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得到公认,官僚大吏带头刊刻。周弘祖《古今书刻》已有都察院刻本《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郭勋刻有二十卷回本《忠义水浒全传》;《酌忠志》卷十八《记内板经书记略》,记有《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二十四本,一千一百五十页。同时,小说始见著录于官家书目。《永乐大典》卷一万七千六百三十六~一万七千六百六十三,收录的宋元平话,就达二十六卷之多;《文化殿书目》也载有《三国志通俗演义》。不少作家开始把读小说之后所写下的序、跋、文,收到自己的文集里,一时竟蔚然成风。如人们熟知的张凤翼、李贽为《水浒传》所作的序。著名书法家文徵明抄写的《水浒传》,数字惊人,计二十卷,文坛传为佳话。就连传统文化薰陶出来的正襟危坐之士、一生潜心于性命之学的嘉靖进士黄训,也写有《读如意君传》一文,这都是明代以前从未出现过的事情。至于通俗小说获得广大市民的青睐,更不待言。
三、由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到作家个人创作的过渡 中国通俗小说发展到明代,处于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即由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话本、平话,向文人作家个人独创的过渡,明代成书的几部著名长篇小说,都带有这一鲜明特点。众所周知,三国、水浒、西游的故事,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甚至几个世纪的流传和积累,汇集世代书会人才、民间艺人的集集智慧,创作出各个系列故事集群,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只是在此基础上加工写定而生。早在《三国志演义》成书之前,《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已经创建出三国故事的基本构架;另外,元杂剧中的五十余种三国戏,场面恢宏,形象丰满,也为《三国演义》的成书打下深厚的基础。《水浒传》成书之前,《醉翁谈录》里已有“石头孙立”、“花和尚”、“武行者”的话本名目;而元人所辑《宣和遗事》,更保留了大段水浒故事;连同三十种水浒戏,同样为《水浒传》描绘出大致轮廓。《西游记》之前,不仅有话本《大唐三藏经诗话》,而且宋元南戏、金院本、元杂剧都有丰富的西游题材剧作,为吴承恩的加工成书,创造出蓝图。《金瓶梅词话》究竟是世代积累型集体创作,还是作家个人独创,尽管学术界看法不一,但仅从名为“词话”这一点来看,它应当和《大唐秦王词话》一样,都是世代累积型集体之作。因为话本就是词话本的简称,词话和话本,本是同一艺术形式,有说有唱,唱词韵文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现存《金瓶梅词话》就是明证。

明代的短篇通俗小说,除了明末文人创作的拟话本之外,也都是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加工写定而成。附刻于明弘冶戊午(1498)《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参增奇妙注释西厢记》后的《钱塘佳梦》,不仅《醉翁谈录》列在“烟粉总龟”下,而且这部短篇小说的引首,全然抄自《水浒传》的引首“词曰”部分,除三个“暮”字外,均步原韵,确系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写定。刊刻于明正德年间的小说《如意君传》,也是在民间流传的武则天系列故事基础上加工写定而成。至于《国色天香》收录的《龙会兰池》、《张于湖误宿女贞观记》,其故事也是世代累积而成,本事见南戏《拜月亭记》和《古今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