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历史事实应该以怎样的态度?
一种客观的态度,历史也不能尽信,我们研究评价历史更多的要带着问题出发。今天我们所知道的历史都是笔纸代代相传,可能并不完全记述了史实,史官记述的历史也不是完全是真。唐朝,许敬宗听李世民的命令篡改过历史,就如今天我们所知道的玄武门之变,它存在争议,如今是“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湮灭难寻。
甲午战争中,为何满清百万雄师只消灭了一千多日军?
首先要说一下,甲午战争期间清军实际投入的兵力并不比日军多多少,而且在各方面都和日军相差甚远,自然难以取得战果。甲午战争前,清朝如果把各种名义上的军队都加起来,确实有百万之众。不过此时的八旗军早已糜烂不堪,除了关外八旗依克唐阿等部还有一定战斗力外,关内的几十万八旗军早就成了摆设。而清军另一只主力部队绿营也好不到哪去,只能用于维持地方治安,充当类似警察的作用。
甲午战争时期,清军真正还有一定战斗力的,主要是各地的练军和勇营。其总兵力大约有349700人。相比下,日军在甲午战争期间动员人数为240616人,清军确实数量略多一些。但是清军的练军和勇营分散在全国各地,加上清朝当时缺乏铁路,因此调动困难,实际上投入一线的部队,即使加上临时招募的新兵也不到20万,和日军投入的17万人相比并没有太大优势。
更重要的是此时的清军还只是一支装备了一些近代武器的老式军队而已,其编制、指挥、后勤都和早年清军没有太大区别,战斗方式也是参照国内围剿农民军的战术。以反攻海城的几次战斗为例,清军都是在日军阵地正面1公里外列阵,然后缓缓向前推进,走几步打一阵排枪,然后继续前进,这种战术又怎么可能击败日军。
而且清军的勇营制度是兵为将有,各军之间缺乏有效的统属。以平壤战役为例,驻平壤的左宝贵、马玉崑、丰升阿、卫汝贵四路大军都是各管个,后勤都不通用。叶志超出任总指挥官以后,遇到事情还要召集各将进行商议才能决断。这种情况下本来就有限的战斗力又打了几分折扣。
在前期像平壤战役、鸭绿江战役等战斗中,原来辽东、华北的练军大量损失以后,清军又不得不临时招募大量新兵补充部队。这些新兵缺乏训练,连步枪都不大会用,遇到战斗一触即溃,在战场上几乎没发挥任何作用。
相比之下,日军则已经基本完成了西式改革,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军队。双方在训练、指挥、战斗意志等各方面都差距巨大,清军战果不佳也就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