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的界定标准?

bdqnwqk1年前问题11

一般在国际学术界,对于学术不端的容忍度很低。但是同时,对于学术不端的界定也比较困难。下面结合我自己的学术研究经验,简单说一下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仅限于通信领域):

一稿多投。这种事情的后果通常没那么严重。一稿多投的判断标准通常是多个稿件之间的重复成都,可以分为几种情况:在短篇(3-5页)会议论文的基础上,扩成长篇(10页以上)的期刊论文。这种情况属于学术界的常规默认操作,不属于一稿多投。因为在会议论文中,通常不能将所作出的成果完整展现,所以需要增加更多原理描述,实验结果等等。不过如果是比较长的会议论文,比如Globecom(6页),扩成8页期刊的话,就要比较谨慎。如果碰到比较严格的审稿人,直接看篇幅长短就能给你拒掉。一个稿件同时投多个期刊或会议。这种行为是严格禁止的!!!一旦发现,虽然名义上只会撤稿,但是你在学术圈的名声也就臭了,以后再想和别人合作就难了。一个稿件先后投多个期刊或会议。名义上说,除非论文明确被第一个投的审稿人拒掉,否则不能在论文审稿期间再另投其他期刊或会议。但是这里有一些可以操作的空间,比如Springer旗下和IEEE旗下的期刊同时投,只要注意把论文的各种描述更改一下,Figures重画一下,一般来说,不是有深仇大恨的人是不会专门扒你的。抢夺成果。这个情况在国内学术界算是比较常见的。一旦被曝光出来,也是会臭名声的。论文是个硬性指标,在各种评价体系里都有用。所以,小老板,大老板,博士,硕士等人都会围绕论文的一作二作和通讯作者展开协(zheng)商(duo)。我之前有个师妹投论文,她做的东西是我全程指导的,但是最终作者列表里根本没有我,而是小老板带上了一群合作项目里的人。一般来讲,只要不是你直接亲手提出来的idea,并且主要是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并且自己完成了论文主体的话,一作的位置就不很稳。少了其中哪一项,都有可能被老板踢掉一作,甚至从作者列表中剔除。但是,抢夺成果的界定也比较困难,人情社会,呵呵。论文成果存疑。注意,我这里的用词是存疑,不是论文造假。因为即便业内同行普遍认为某一篇论文的结果有问题,这也并不意味着作者就在主观造假。现在发表在通信领域的论文相当大一部分都是不能被复现出来的。在论文描述里稍微隐藏一些参数,就可能得到完全不一样的结果。这点是非常非常难以界定的,也是现在很多博士和导师浑水摸鱼狂发paper的底气所在。论文成果存疑的可能性有:主观造假。这个通常只有作者自己知道。水平低劣的造假在所要研究的主题,所提出的方法的原理,进行试验的细节等等方面可能存在严重的漏洞。因为作者对于要写的东西并不是很懂,很容易就会被同行看出来。即便论文最终发表,这些论文也只能被归为垃圾一列。任何一个认真读过论文的人都能判断出来。而水平高超的造假则会让人看不出端倪。举个例子,针对某个我很懂的topic,我想出一种算法,我预估了这种算法的预期结果,我手里还有一些关于这个topic的其他算法结果,那么我就可以根据我的知识,编造看似合理的实验数据,并且完成该论文。这样写出来的论文,即便结果不能被人复现成功,也没人敢说我在造假。因为我提出算法之后根本没尝试过,我也不知道这个算法是否具备像我我预期一样的性能。一般二区主流期刊的论文大部分都是这类的小创新性质的论文。只要我愿意,半周攒一篇都没问题。被逼造假。这个被我单独划归一类,是因为有时候研究人员的生存环境实在是太恶劣,有些心知肚明的东西不得不做。比如说国家项目不能结项怎么办?临近毕业被延期怎么办?被高校或者地方政府政绩宣传绑定怎么办等等。没有人想要做这种事情,但是形势比人强,要么滚蛋要么造假。如果是你,你怎么选?客观造假。这个就有的说了。客观造假的可能性很多,不过归根结底就是科学素养的缺失。比如,做网络仿真就怼一种网络拓扑,或者一类网络拓扑,然后得出结论这种算法对于所有网络结构都适用;还有,实验或仿真都要反复做多次,去除异常数据以后,对剩下的数据做分析,确认可靠以后再拿来用。但是很多,很多研究生甚至导师都只跑有限几次实验,得到的结果样本非常少。有时候,还会为了符合自己预期的结果,直接去掉他们认为不合理的数据。这些做法都是有问题的。最后,能在学术圈有一席之地的都是人精,某个人水平怎么样看他最近几篇一作论文就能知道了。学术圈也是个交际圈,不止看学术,也看人品。这些东西,不被圈子接纳的人也不会懂;被圈子接纳之后,谁也不会给自己找麻烦。大家心里有数就行,没有尖锐的利益矛盾,真的犯不着撕破脸。现在放眼望去,谁敢说自己的屁股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