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国内看到的书籍、电影,翻译过来与原版有多大差别?
翻译其实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不管翻译水平多高,翻译完成之后,都不能保持和原著完全一致。
翻译的本身自觉不自觉都有一个再加工的过程,和翻译者本身的综合素养有很大的关系。为大部分顶级科学家不但要自身专业过硬,往往英文也必须很好?就是因为绝大多数的科学文献、专业资料、科技论文都是用英语写的,由于专业度太强,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话,一般的翻译者是无法胜任的。即使有人勉为其难的翻译了过来,也可能词不达意,让人看的一头雾水。严谨的科学著作一旦翻译错误,会对科学研究造成严重的误导,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有几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足以说明翻译的失真度。比如常凯申这个名字,就是我国一个学者翻译的外文民国史料,大家都很奇怪,按照史料记载,常凯申在民国叱咤风云,极为重要,不可或缺,但是为什么我国的历史查无此人呢?最后大家才明白,原来常凯申就是蒋介石,这就是翻译的误差。比如说美国,日本就翻译成米国,听起来毫无高大上的感觉。但是中国的翻译一听就给人非常美好的印象,我个人比较喜欢中国早先对美国的另一个翻译:花旗国,既形象又有喜感。还有一个人:努尔哈赤,听起来就是一个外族的人名,也没什么,可是如果意译为:野猪皮,是不是感受就完全不同?
所有的文学作品、影视剧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翻译过来的作品,只能保持大意与原著一致,无法做到精确传神,有很多神韵在翻译的过程中丢失了。导致大家看到的有些翻译作品索然无味、乏善可陈,其实不一定是原著不好,更大的可能是翻译的锅。反过来,有些作品原著可能一般般,但是译者实在太过强大,妙笔生花,最终翻译好的东西几乎类似于再创作,除了故事大纲之外,和原作者已经没多大关系了。
为什么中国的作家很难得诺贝尔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汉语的多意性,太多的双关语,太多的字面意思之外的意思,很难翻译成外语,翻译之后文采尽失,文学价值大打折扣,不入诺奖法眼也在情理之中。
要想精确地理解外国的文学或影视,最好还是能直接看原文,或者多做一些功课,理解一下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要么就选择看动作戏、科幻戏等以场面见长不以内容见长的电影。文学作品尽量看公认的经典名著,那都是经过岁月沉淀之后留下来的翻译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