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不少海归学者在国外可以发表高水平论文,而回国后却只能平凡地灌灌水」这种现象?
谢邀,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海归学者在国外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就一定是高水平吗?未必。我们通常判断某论文是否高水平是从期刊的的影响因子来判断的,国际顶尖的Cell、Nature和Science这三种期刊是公认的Top期刊,简称CNS。在这些期刊发表文章应该是高水平的吧,但是日本有位诺奖获得者研究了这几种期刊的历史论文后发现,90%的论文对人类的科学探索没什么价值,只有10%的论文有创新的火花。所以,顶尖期刊灌水的几率还是很大的,前几年,华北某大学教授在Nature上的轰动论文就是例证。前不久,有位院士的论文也被发现大量P图。国内外灌水造假的论文没被发现揭露的就更多了。
二、国外发表“高水平”灌水论文的套路1、利用国外导师或老板的学术地位,在国外读博和做博士后的最清楚了,有一个很牛的导师或老板,对发表高影响因子的论文的重要性,哪怕论文没啥D用。
2、不要以为国外的导师或老板都恪守学术诚信,有些国外的教授为了在学术界生存,或明或暗地暗示学生或博士后编发水论文。
3、利用和期刊编辑的关系编发水论文。前年,有位教授利用Nature不搭界专业子刊编辑的关系发了一篇癌症诊断方面的论文,造假明显,这种跨专业跨行业发表做法,其中的猫腻不言而喻。去年,偶然发现这位教授在竞选院士。
三、回国的海归中,发表过高水平论文的学者还是有的比如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首任所长王晓东,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他早期发表的有关细胞凋亡的论文就是干货,曾经一度被认为有可能获诺奖。当然还有其他海归学者早期在国外也是有干货的。
四、为什么有些海归学者回国后就只能灌水呢?了解了上述介绍,这个问题就有了答案。比如,离开了原来的导师或老板,不能再复制以前的“高水平”论文。这类灌水学者本来就是混学术界的,不能指望他能做出真正的科学发现。
最近,国内学术界提倡不唯影响因子评价科研水平,这个初衷是理性的,但要设计更公平的评价体系。此外,也不要被国外名校的名头唬住,这里面泡沫还是有的。